在曼谷的莲花宝石实验室里,我们经常可以得到一批相对统一的宝石。但有时正是在这个常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惊喜。
简介
我们位于班加罗尔的宝石测试实验室,主要测试两种宝石:刚玉(即红宝石和蓝宝石)和尖晶石。因此,我们经常收到一整批具有相似特征的宝石。例如,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连续测试20-30颗未经处理的莫桑比克红宝石。当我们测试这些相似属性的宝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
最近,实验室收到了一批11颗浅黄色蓝宝石,每颗在2-5克拉之间。对于我们的实验室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宝石检测提交。
本报告的主角:超过4人ct黄蓝宝石 图片:Maitree Petchloun
检测
外观特征
这批11颗黄色蓝宝石颜色均匀,是一种快乐的黄色,颜色饱和度从高到低,颜色从中到浅。形状也非常相似,是实验室中更常见的枕头形状,可以很好地展示蓝宝石的火色。
紫外荧光
对蓝宝石进行紫外荧光检测,包括蓝宝石的重量、大小和表面观察。
长波紫外荧光灯下有10颗黄色蓝宝石显示中等强度的黄色至橙色荧光。在短波紫外荧光灯下显示弱橙色荧光。
相比之下,另一颗黄色蓝宝石在短波中呈中等红橙色荧光,在短波中呈弱橙红色荧光。在这两种波长下,我们的研究对象的荧光明显比其他黄色蓝宝石更红。这是第一个不寻常的迹象。
吸收光谱
通常在天然黄色蓝宝石中,弱铁(铁)谱可以看到,就像本次测试提交的大多数黄色蓝宝石一样。然而,显示红色荧光的黄色蓝宝石没有吸收光谱的特征。
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对于许多宝石专家来说,分光镜观察弱铁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文章用分光镜测试宝石)事实上,在火焰熔化中合成刚玉(Koivula, 一篇文章甚至报道了455nm弱吸收线。尽管如此,还是进行更多的测试。
红外光谱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用于本次检测,11颗黄色蓝宝石中有9颗用于3160cm-1附近可以看到弱到强的吸收峰值。两个光谱,包括与我们的研究对象相关的光谱,都没有显示出识别特征。
值得怀疑的是,这两种光谱不同于其他光谱,但单独来说,这不是识别的基础。由于切割等因素的差异,一些黄色蓝宝石可能无法准确吸收特征光谱。
该光谱在3160cm-一个地方展示了天然蓝宝石的强烈典型吸收峰。
这是3160研究对象的红外吸收光谱cm-吸收峰没有任何特征。
包裹体
大多数未经处理的斯里兰卡蓝宝石都可以看到典型的内部包装。例如,它们包括矿物膨胀形成的膨胀裂缝、角生长带、部分愈合裂缝(指纹)、自形负晶体和沥青铀晶体。
这种不寻常的变色蓝宝石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在显微镜下,我们只能找到几个浅裂缝和一系列小针尖点包装。由于它们的体积很小,很难判断这些点是溶解的颗粒、小晶体还是气泡。
在宝石的晶体内,你可以看到一些小而明亮的小点。经过进一步的测试,我们确定它们是气泡,是维尔纳叶法,即烟雾熔化法合成刚玉的共同特征。(表面边缘交叉处的划痕是碎玻璃上的小碎片。)图片:E. Billie Hughes
为了进一步测试,我们将黄色蓝宝石浸泡在碘甲烷(亚甲基碘化物)中,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然后我们看到黄色蓝宝石上的晕色。粗略地看,这可能被误认为是角生长分区。然而,在不同方向旋转的宝石后,可以观察到两组到120°/60°的结构线,称为桑德梅尔-柏拉图孪生双晶。双面与六角棱柱平行,是烟熔法合成刚玉的鉴定特征。
桑德梅尔-柏拉图双晶是一种与六角形棱柱平行的多合成双胞胎。这些线是烟雾熔化法合成起源的证明。当宝石浸泡在碘甲烷(亚甲基碘化物)中时,在正交偏光镜下拍摄的照片。E. Billie Hughes
化学成分
我们还使用EDXRF(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了这种不寻常的黄色蓝宝石的化学成分。有两个特征证实了我们的怀疑。1、完全缺乏镓(0.000%)。二、铁(铁)在0.0010%,含量极低。在天然蓝宝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元素含量更高(Muhlmeister,1998年;Hughes,2016年)。
该报告的化学分析表明,铁含量很低,没有镓痕迹。这表明该标本是合成的。
结论
并不是任何一种宝石学测试都能告诉我们宝石的全部性质。相反,它是一系列测试的证据的组合,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有助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不寻常的红色荧光,加上缺乏识别基础的外观和红外光谱,引起了我们对黄色蓝宝石的怀疑。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气泡和桑德梅尔-柏拉图双晶体时,这些怀疑得到了证实。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这种看似典型的黄色蓝宝石实际上是一种隐藏在天然宝石中的烟雾熔化合成宝石。
参考文献:
Eppler, W.F. (1964) Polysynthetic twinning in synthetic corundum. Gems & Gemology, Vol. 11, No. 6, Summer, pp. 169–175.
Gübelin, E.J. and Koivula, J.I. (1986) Photoatlas of Inclusions in Gemstones. Zürich, Switzerland, ABC Edition, revised Jan., 1992
Gübelin, E.J. and Koivula, J.I. (2005) Photoatlas of Inclusions in Gemstones, Volume 3. Basel, Switzerland, Opinio Publishers, 672 pp.
Hughes, E. B., Chankhantha, C. et al. (2016) Padparadscha or Pretender: An Unusual Pink-Orange Sapphire. The Australian Gemmologist, Vol. 25, Nos.11–12, pp. 389–392.
Hughes, R.W., Manorotkul, W. & Hughes, E. B. (2017) Ruby & Sapphire: A Gemologist’s Guide. Lotus Publishing, Bangkok, 816 pp.
Koivula, J.I. & Hughes, R.W. (2015) Gem testing with the spectroscope. Lab World Magazine, Vol. 04, No. 04, May–July, pp. 05–08
Muhlmeister, S., Fritsch, E. et al. (1998) Separating natural and synthetic rubies on the basis of trace-element chemistry. Gems & Gemology, Vol. 34, No. 2, Summer, pp. 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