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抗抗 郭红松绘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从空中拍摄。 龙 微摄(人民视觉)
玉聪王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 翁奇羽摄(人民视觉)
一
2019年12月,我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最后,一座类似房子的深棕色建筑出现在一个小斜坡的顶部。这是良渚遗址的重要挖掘点,良渚古城南墙。走几十步,往下看——
在粗大的围栏下,一个长度、宽度和深度超过10米的坑突然出现——周围是陡峭的土墙,用江南最常见、最常见的黄土夯实。墙上干裂的泥土裂缝和散落的方形孔洞是考古发掘现场的标志。越往下走,层层砌筑的墙土越来越硬,如此干净细腻的黄土,筑墙时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不同层次的微妙色差可以识别出黄土的堆积已经多次完成,不同年代的土层数字标记在墙上。墙腰线处规则的土埂和泥阶一级通向坑底。大大小小的黄褐色灰白色石头散落在坑道里,因为它们躺在地深处,没有被世界的风烟磨掉。它们承载着过重的史前信息,默默地诉说着古代的秘密。
这是良渚遗址南墙。两侧的土墙剖面是城墙上部的土壤。散落的石头是当年城墙的基础垫石。
那一刻,那一瞥,那些曾经埋在地下的城墙垫石,那些被考古发掘的土层剖面,在我们面前拉开了一个厚重的历史帷幕。它们就像一条锋利的历史纵线,瞬间穿越古今,回归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西山丘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处。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为天目山支脉。凤山和野鸡山分别用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正北,占地约3平方公里,部分地段地表仍残留4米高的残墙。古城外,人工堆筑土台的高度由内而外依次降低,占地约6.31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是劳动者的聚落。这为良渚古城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权力中心的建设理念提供了依据。为了推断良渚的普通居民住在城外郭,在古城内外乘坐独木舟和竹筏。在南城墙的中间,还有一个由三个小夯土组成的陆城门。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建构,标志着城市和都邑的形成。这意味着良渚时期的社会形态已经从原始部落联盟进入了国家治理的文明社会。
五千年前,良渚古城位于水乡泽国,河网密布,建于沼泽湿地。根据考试,大莫角山宫位于城址中央,地势最高,视线开阔。往南望去,远近的丘陵起伏河流环绕,小莫角山、乌龟山宫台基遗址,犹如两座小卫城爬行保佑。台地顶面不远,有一个面积不少于7万平方米的沙广场,自上而下的沙层逐渐加厚,泥层逐渐变薄。泥层上有明显的夯窝,夯土表面有成排的柱坑,如良渚古人留下的窥探气孔。沙广场是古良渚人举行大型仪式的公共场所。从田野考古的角度来看,良渚古国权力中心的首都应该在我们脚下。
在莫角山的平台上,还发现了35个良渚时期的房屋基地。附近有坑烧土堆积、灰坑、石坑、沟壑遗迹,以及大量用于排水的卵石盲沟。姚家墩发现石地与红烧土地相呼应的建筑遗址。修复后的遗址类似于一组横向的剖面图,勾勒出历史上良渚人聚落的外观。
三
20世纪80年代,在良渚古城西北部,考古学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墓地——反山墓地。据研究,这是良渚早期贵族的专用墓地,被称为土金字塔,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的墓地。几千年来,反山墓地一直覆盖在汉墓的厚土下。直到近年来,考古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璧玉黄玉片、陶缸陶鼎陶罐等随葬品。其中最令人惊叹的玉聪王,即神秘的人面神兽、半人半兽的玉聪神徽,出土于反山12号墓坑。五千年后,当它再次看到天空时,它睁开了大大的四只眼睛,向我们投下了好奇的眼睛。羽冠上的幽静装饰散发出原始宗教朴素的荣誉和威严。浮雕、装饰、线条和符号在良渚玉表面,让人想象甲骨文和古汉字的起源和历史。
瑶山墓地和祭坛遗址在城外北偏东5公里处发掘,剖面显示为熟土墩,祭坛顶部平面呈回字形的三重土色清晰可辨。这里出土了一组完整的玉礼器:与神权有关的玉丛玉璧;与特殊礼仪有关的精美嵌玉漆杯等形器;用于生产工具的玉斧成为玉时代的象征。距今5000多年,瑶山早于反山。也就是说,良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有5300-4300年了。因此,良渚遗址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无可争议的凿凿实证和注释。
四
还有良渚时期的古河。
在古城墙边的护城河中,良渚文化晚期发现了许多碎陶。在河岸上,发现了垫石港、黑石英石、玉石、钻芯、漆木坯等遗物。这些手工遗物大多工艺精湛,工艺复杂,在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很难想象,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麻绳、砾石和赭石被用作玉石雕刻工具,玉石表面的神人兽面和鸟图案雕刻得如此精致,钻石芯的剖面像鹅卵石一样光滑。还有大量蜗牛壳蛤壳蛤壳、动物遗骨、木浆、烧焦稻,栩栩如生地还原了良渚先民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
如今,水量丰富的东红薯溪和良渚港仍在良渚城南北两侧流动。明智的良渚先民建造了古城外围的高坝和低坝。天目山夏季暴雨多,大坝可用于灌溉、泄洪、运输和调节水位。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坝。我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
今天晚上,我们到达了一个叫老虎岭的大坝遗址。在两座矮山之间的山谷入口处,有一堵棕色和黄色的残墙。乍一看,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土堆。土层几千年来一直坚硬而坚固,几乎与山脉融为一体。确切地说,这是人工大坝的截面和障碍物。
经过解释和指导,然后仔细识别,隐约发现土墙上有一条非常微妙的线条,颜色略深于周围的土壤,类似于草茎的痕迹。草茎顺向分布,没有交错堆叠,不像编织的草袋,而是用一束松散的草包裹着淤泥。轻轻地触摸墙,指尖传来了长时间的凉爽,草蛇灰线之间,隐约漂浮着古人灵巧的手和强壮的身影。
这是良渚古代建筑水利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草包泥。草是沼泽地区常见的土豆。4900年前,样品属于良渚文化早期。
老虎岭东侧的岗公岭有一座最早被考古发现的高坝,高约30米。良渚水利系统共有11座大坝,其中6座分为东西两组。近年来,许多低坝也通过遥感卫星技术进行了勘探。低坝水系的存在也得到了草包泥的碳14测定年龄的确认。
此后,历史前良渚人统一规划建设,距今约5000年,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全部浮出水面。高坝低坝巍然屹立于世。
五
良渚!良渚!良渚!
良渚遗址上所有的断面、断坎、剖面都为我们揭开了良渚古代文明的真相。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调动古良渚的人力资源。专家学者推断,良渚古城是松泽文化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继承和发展。这些由城市地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级墓地(包括祭坛)、精致的良渚玉等四种人工文物组成的文明例子,揭示了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复杂社会分工、王权贵族、阶级分化、礼仪规范、城市结构、艺术创作,具有神权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无疑具有区域文明的早期国家原型。
自1936年发掘良渚遗址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在田野上冒风雨,为分布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作为杭州人,我去过良渚好几次。然而,这一次,我意识到北太湖、西天目山、东钱塘江的余杭良渚平原是最早的杭州。良渚古城是我们年轻时向往的大观山果园。
离开良渚多日后,四眼玉丛的神徽总是带着它凝重神秘的微笑挂在头顶。我似乎听到他说:无论历史的真相隐藏在地下多少年,当我再次看到天空时,所有的胡说八道和谎言都会变成灰尘。
(张抗抗,第八、九、十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代表作:小说《隐形伴侣》《赤童丹朱》《爱情画廊》《做女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