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都有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一方面是为了随时证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国家户籍管理。甚至其他群体也有其特殊的证书来证明身份和便于管理,如学生证、老年证、驾照和各种资格证书。那么出家人辞亲割爱,完成了从尘劳凡夫到天师表的转换后,是否也有类似的证件呢?出家出行脚到当地丛林挂单(丛林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被戒的僧侣可以去十方丛林住宿,叫挂单),是否也需要出示相关证件?
答案是肯定的。汉代佛教的僧侣不仅有僧侣(类似于普通公民的户籍),还有最后通牒和最后通牒(类似于普通公民的身份证),从建立中国古代僧侣管理制度开始。
现代律学巨头弘毅大师
1918年在灵隐寺受戒时获得最后通牒
一
僧籍管理制度的雏形
在汉朝时期,佛教第一次传播到中国。当时,统治者和人民都认为佛教是一种飞行虚空、阳光的神仙方术学习,属于义迪教。虽然汉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僧侣给予了很高的礼貌,但它显然使中国人民不能出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动乱的加剧和战争的频繁,政府的控制趋于放松,佛教发展迅速,僧侣规模空前扩大。僧侣数量的增加当然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但客观上也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僧侣根据佛教专业实践,政府免除兵役,皇家、贵族、绅士支持寺庙田地不需要纳税,会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僧侣的这些礼貌,许多投机者也看到了这个机会。许多假慕沙门,避免调动的人以僧侣的幌子住在佛教里,但没有戒律,没有实践,导致僧侣质量急剧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引起了政府和普通人对佛教和僧侣的反感,也对佛教的正法发展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东晋太尉桓玄是早些时候提出沙消僧尼的官员。他下令沙门有能力申报经典,畅所欲言,或者禁止修改,足以宣传大化。所有违反此的人都罢遣。桓玄认为,只有精通佛教典籍的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真教徒。东晋隆安、北魏皇帝时期,南北政府先后建立了僧侣制度,政府任命的僧侣对佛教僧侣进行制度化管理,包括建立僧侣制度。此时,合法僧侣已登录僧侣制度,并有最后通牒证明身份可以通过通行证,最后通牒由僧侣发出。
2018年,灵隐寺传戒圆满成功
和尚为戒指颁发最后通牒
二
试经和度牒的正式确立
隋唐以后,政府加强了宗教事务管理,在宏路寺或尚书寺设立了寺庙数量、僧侣、寺庙主持解读等事务,同时保留了南北朝以来的僧侣职务,管理寺庙僧侣修复、戒律、财务等具体事务,僧侣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当时,僧侣的管理也很严格。每个州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僧侣可以通过考试,而且数量很少。例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大师的僧侣经历:
俄罗斯有洛阳的二七僧,时间上有数百名优秀的僧侣。法师从小就站在限制,站在公门的一边。时间让人大理卿郑善果从学者那里吸取教训,奇怪地问:儿子是谁?答以氏族。又问:求度耶?回答:然而。但是,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他又问:你为什么要出家?答:欲远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贤其貌,故特取之。
可以看出,当年有数百人有志出家,佛教知识优秀,但洛阳只有14个名额可以录取。如果玄奘大师不是偶然遇到考官,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只是年纪太小就足以埋葬佛教大师。
参照科举制度,唐中宗正式建立了试经度僧制度。《释氏稽古略》记载:(神龙二年)八月诏天下试童行经义,挑无滞者度为僧,试经度僧从此开始。初入佛门的人叫童行。勤学佛典,精修佛法后,经师父推荐,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正式剃成沙弥或比丘。虽然这种筛选考试与佛教的慈悲精神并不矛盾,但它可以识别僧侣的真实性,也可以调查僧侣的佛教素养,在提高僧侣的准入门槛和防止编造数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到唐玄宗时,政府对僧侣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即政府向合法僧侣发出最后通牒。只有获得政府最后通牒的僧侣才能享有国家免费免费特权。根据《佛教通载》:天宝五年(746)丙徐五月,制定世界和尚,并要求祠堂部发出最后通牒。僧尼必须随身携带最后通牒作为身份证明,后代遵循制度,未经最后通牒出家称为私人。
民国时期,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云门禅寺传戒
三
最后通牒的演变和最后通牒的出现
唐朝实行最后通牒制度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平叛战争使国家财政非常紧张。政府开始通过出售最后通牒来收取军事和政府费用。唐宋时期,最后通牒已成为政府的正常收入。正常收入。在宋代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最后通牒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并行市场的情况。
明清时期,为了防止僧侣数量的快速增长,尽量减少销售最后通牒造成的混乱,政府采取了控制最后通牒数量的措施。明朝由僧侣记录部和道教记录部颁发,洪武从五年(1372)开始,24年定制,三年最后通牒,使僧侣和道士到北京参加考试,没有经典者被废除。与此同时,政府规定,每个有私人度的人都有80根棍子,40根棍子,僧侣和道教官员被解雇。
清初沿袭明制,天聪六年(1632),确定庙僧、道以僧记司、道记司综之,凡懂经义、守清规则者,给予度牒。康熙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政府废除人头税,只收地亩税)无形中取消了僧侣的免役特权。除了信仰原因,僧侣没有经济效益。因此,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最后通牒变得无关紧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度牒制度完全废除,只由寺院发出。随着最后通牒的出现,僧籍完全由各宗教团体管理,拜师受戒成为正式僧侣的唯一条件。
当代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的戒牒
四
最后通牒和最后通牒的形式
唐朝时,最后通牒是由尚书祠部发出的,所以大致类似于朝廷的法令。最后通牒中详细说明了僧尼道士的籍贯、俗名、年龄、寺院、十师传戒签名和官署。其格式首先是发起人的官称,其次是发起人的姓名、意愿和同意发起人的原因,最后是发起人的签名或印章。
在最后通牒的材料方面,唐代的最后通牒是由丝绸、锦素和母轴制成的。宋曾用纸制成,南宗仍用丝绸制成。元明没有改变。民国以后,没有最后通牒,只有最后通牒制度。
最后通牒不像最后通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由佛教界发送。一般来说,受戒人、戒名、日期、传戒和尚、证戒人、教授、同学伴侣、同一受戒人、同一受戒人等。同时,由于最后通常会说明僧侣来自哪个寺庙,教师从哪个道德,剃须和其他个人信息,最后通牒不容易显示,除了他们的主人,一般只给两种人:一个是公安机关,以验证身份;第二个是住宿寺庙经理,这主要针对僧侣到达寺庙后,必须出示最后通牒,才能证明他们已经退出,被丛林所接受。
图文 | 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