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人脸识别防沉迷不能“一刀切”,看完专家观点你就懂了
2023-07-06 17:00:24 小编: 我要评论
2023年2月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在2021年“830新规”落实后,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游戏用户群体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低位,超过86%的家长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满意。《报告》认为,新规对于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管控是“直接有效”的。
除了严格遵守“830”新规外,以腾讯为代表的企业还积极探索人脸识别技术来拦截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未成年人。
人脸识别技术在网络游戏防沉迷建设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该技术作为防沉迷系统的一大助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监管问题,以及衍生的借号、租号等破坏游戏生态的行为。
另一方面,人脸特征等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且行业尚未出台统一规定,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业界在应用时可谓慎之又慎。
7月3日,南财合规科技论坛的“探讨未保边界:人脸识别的应用”圆桌论坛中,多位专家学者就人脸识别的应用与发展议题展开了讨论。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律师协会知产委副主任傅钢认为,人脸信息和指纹、DNA属于同等级的个人生物特征,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可以精准定位到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这一角度出发,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确实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进步。”
但他同时指出,人脸信息的另一特点在于获取难度非常低,甚至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采集到。“人脸识别技术固然可以穿透屏幕,直接获取操作账号的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这一做法亦打破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确实存在着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风险。”
如2020年2月,美国面部识别应用服务公司Clearview AI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公司所有的客户列表、账户数量以及客户进行的相关搜索数据均遇到了未经授权的入侵。在此次事件中,超过30亿人脸数据被泄露。
聚焦用户权利保护问题,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孙磊提出,在越南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于7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信息采集,不但需要监护人的同意,也需要未成年人本人的同意,这种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制度设计,切实保护了孩子的隐私权。“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隐私,就像我们作为孩子时,也无法容忍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一样。”
在人脸识别技术推行的过程中,也有一批成年玩家被“波及”。 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高级合伙人 ,言上游戏法负责人吴让军指出,在游戏的过程中,多次反复进行人脸识别,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他表示:“在使用了人脸识别这样一个比较‘过分’的手段后,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防沉迷的问题,反倒是增加了大部分用户的游戏负担,如果人脸识别不是保护未成年人必须的、唯一的手段,我认为这是不符合比例原则,也是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冲突的。”。
而谈及人脸识别技术,成本高企始终是一个难以绕过的问题,不仅是中小企业难以负担高昂的成本,社会公众也在无形中承担了成本。
孙磊算了一笔账,游戏企业通过推广获得一个新增用户的成本持续高涨。假设获得100个用户,企业需要付出15000元-20000元;根据美国游戏研究者的统计,手游的下载后付费率是3.5%(包括6块首充),最差的情况就是,企业付出15000元-20000元,而获得21元的充值。
而注册阶段多一个弹窗,会直接减少35%-50%的新增用户流失,即从21元减少到10.5元,游戏开发者、游戏发行商等还要从中分成。而多次弹窗,流失的不仅是新增,还有被误伤的“留存”,即一些可能付费能力高的成年人由于不堪游戏频繁弹窗索取个人信息而退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则提到,除了接入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需要考虑技术的使用成本问题,目前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公众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实时常被忽略。“在触发人脸识别认证的那一刻,不仅影响的是用户完整的游戏体验,用户最为敏感的人脸信息也一并被采集。”他认为,在人脸识别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在负担成本,实际上最大的成本来自于社会公众的隐形权利让渡。
面对矛盾和争议,或许行业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人脸识别的应用更加合法合规。
但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人脸识别并非唯一的措施。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就在研讨会上多次强调,“筑牢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家庭。”
游戏防沉迷,除了需要不断加强对游戏厂商的要求,更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未成年人监护人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