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前期很成功后期却很悲催的人物
最典型当属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在开元盛世期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可惜的是,这位皇帝没能做到善始善终,自纳儿媳妇儿杨玉环为妃后,逐渐听不进去忠言,日益荒唐起来,先后任用了两大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最后酿成了使盛唐步入衰落的安史之乱。
后唐李存勖就算得上一个,前期大有提前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趋势。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取河中。先后灭后梁,并岐国,平前蜀,得凤翔、汉中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各割据势力,气势之盛,无与匹敌。
但是后期,他纵容皇后干政,宠信宦官和伶人。总的来说,就是政治上的低能。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李存勖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连朱温都发出过“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感慨。但却是个政治上的白痴,很多举动都不安常规出牌,包括册封自己的母后和皇后。为人悭吝,囤积财物,却不体恤将士,最后死于众叛亲离。
除了李存勖之外,朱文正也算一个。朱文正可以说是又一个军事天才。当年,朱元璋控制洪州地区,派朱文正驻守。这货到了现在的南昌城,天天喝酒吃肉,花天酒地。到陈友谅带了六十万大军打来的时候,朱元璋命令他坚守待援,这时候的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指挥调度有方,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了城池八十五天,将近三个月,硬是没攻下来。
由于朱文正
坚守阵地,等到朱元璋带着二十万大军到来,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这一战,完全决定了元末明初战局的走向。而朱文正的坚守,使得鄱阳湖大战成为了可能。
洪州保卫战的胜利,朱文正居功至伟,奠定了他名将的地位,让他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朱元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对他封赏不够及时到位,朱文正心怀怨恨,甚至走到了勾结张士诚的地步,意图谋反被朱元璋发觉,最后被幽禁而死。
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心胸狭隘导致的。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亏待他的儿子,给他儿子封王,就藩桂林。
这类历史人物有很多,大部分都是自己作的,我看来最典型的是赵武灵王。
先说说这位赵武灵王,这位可是一代雄主,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变得强大,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北方三郡,赵国一度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能和秦国硬刚的国家。
可惜的是一代雄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错再错,先是立公子章为太子,后来因为宠爱新妇吴娃,就废公子章改立吴娃的儿子公子何,再后来干脆自己称主父退位太上,让公子何登基,这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
如果只是这也就罢了,退位后赵武灵王再次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过度照顾公子章,极其了他的权利欲望,最终造成了赵国内乱。
退位后的赵武灵王不知道哪根筋不太对劲,感觉有点对不起公子章,退位后对公子章很是照顾,后来竟然发展到想重新登上王位掌权,然后把代郡赐给公子章让他也称王,终于在他的一步步臭棋之下,赵国内乱爆发。
爆发内乱时,公子章本来是想杀死惠文王自己上位,可惜志大才疏,实力不够兵败,公子章躲在父亲赵武灵王那里,结果被大军包围,公子章最终被杀。
而赵武灵王被围困在了沙丘宫长达三个月,得不到饮食又出不去,后来竟然活活饿死在宫里。
前期成功后期悲惨的历史人物很多,我立马想到的是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
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在和公子纠争夺王位中获胜,在位前期,选贤任能,重用管仲,改革国政,使齐国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死去。桓公任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阿谀谄媚之臣执政,政治渐渐腐败。后来齐桓公生病,被奸臣幽禁宫中,且不提供食物,到公元前643年,威武一世的齐桓公活活被饿死。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君位互相攻击,无暇顾及桓公丧事,致使齐桓公尸体存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了蛆。
一代豪杰就此落幕,令人惋惜。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拨乱反正,重用贤人,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达到极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一想到唐朝就会无限憧憬的年代!
盛极而衰,后期的唐玄宗贪图享乐,亲近小人,放任奸相李林甫,宠信杨玉环,重用杨国忠,导致腐败滋生,社会风气败坏,终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亡途中,马嵬兵变赐死杨玉环,到了四川安定下来,太子确另立朝廷,自己成了太上皇。战乱平定后回到长安,确被自己儿子猜忌,自己过生日敬儿子一杯酒,儿子怕有毒都不喝!最终自己被囚禁,郁郁而终!唐玄宗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同时也让大唐陷入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前期无比伟大,后期确遭人诟病!
袁绍,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实力最强,地盘最多,手下猛将如云,帐下也不乏有志之士。本来是最有机会开创一个新朝代的,奈何为人刚愎自用,自恃清高,不听忠言,官渡之战之后一蹶不振,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坐拥天下最富有的咸阳,天下诸侯无不诚服,本来当皇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奈何个性太强,非不想当皇帝,只想像春秋那样当一个霸主!知道刘邦有异心,确自恃清高,认为刘邦泥腿子出身,自己能力完全不把他放眼里,最终财于垓下,本来一手好牌,确打的稀巴烂。最终自己尸体都被瓜分了!
符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王猛,修生养息,国力强盛。统一中国北方,不听良言,统一北方后依旧重用各国贵族,留下极大隐患。肥水之战大败,从前被征服的贵族纷纷复国,从此北方又变成了割据政权。前期大有一统华夏的气势,也有这个能力,后期确因为一战之败,国破身死!
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皇帝之一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可谓光辉半生的典范!
李隆基的前半生,是一部充满着屈辱蛰伏、厚积薄发、扭转乾坤的奋斗史。
他出身于高傲的李唐皇族,他的祖父与祖母都是皇帝,这算是独一无二,但彼时的李唐皇族全无开国时的尊严。武则天的君临天下不仅令李家上下惴惴不安,更令帝国风云飘摇,稍有不慎便会有崩塌之相!但他毕竟天资聪颖,少年时便颇有英名,而武则天为稳定局势大兴牢狱,李隆基也被囚禁达七年之久。
14岁出阁后,武则天已近迟暮,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李隆基看到了这场政变,而他辉煌的一生也将始于政变。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令弱冠之年的李隆基认识到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当父皇去世,韦皇后独自专权并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的时候,李隆基立刻想到了政变,他联合众大臣先下手为强。其后面对重重危险,他总能化险为夷。在搞定姑姑太平公主后,终于成功登上了帝位。
于是,大唐开启了又一波开元盛世!
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看上了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杨玉环确实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玄宗破布接待的将她纳入后宫。从此励精图治的李隆基变了,他变得贪图享乐,变得安于现状,他终日沉醉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
但谁也未曾想到,危机悄然而至!
“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发生,李渊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吗
已经阻止不了,太子李建成一派和秦王李世民一派已经势成水火,即使当事人不想更进一步,他们身边依附的大臣,将领也不会允许后退,因为在封建时代,参与了皇权之争,进一步是从龙功臣,而退一步就是抄家灭族,没有第三条路能走。
即使李渊出面,也无法避免玄武门兄弟相残的残局,事实上当时李世民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李渊也落入李世民之手,他自身难保,又哪里有能力制止惨剧发生。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池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株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此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已经成功,他派尉迟敬德进宫,名为宿卫,其实无非是控制李渊。尉迟敬德能够披甲持矛,闯入宫中,直接进入李渊面前,李渊的护卫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正说明李世民不仅杀死了二位兄弟,他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既然杀死了兄长和哥哥,只要李渊有丝毫不合作的态度,李世民必然不会因为担上弑父的罪名而有丝毫犹豫。
木已成舟,人死不能复生。此时如果强硬已对,不禁无济于事。自己老命也要断送此时。还是身边的萧禹、陈叔达及时给皇上台阶“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供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李渊就坡下驴,承认既定事实,并说出让李世民即位是自己夙愿,这样的违心之言。
其实,在玄武门之前李渊一直都在打压李世民,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都知道李世民功大,如果李渊之前就立李世民为太子,或许就不会有今日之事。而正是李渊在思想上没有摆脱嫡长子继承的思想,当然或许李渊也是害怕隋炀帝和废太子杨勇的故事,怕李世民继位后加害李建成,而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
说李世民对唐室有定鼎之功也不为过,正是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李世民身边聚集了想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等谋臣猛将。为了表彰李世民功绩,李渊甚至下令成立天策府,让李世民拥有了一个实际上的小政权。当然,后来李渊发现李世民的权势已经超过了太子。他就开始了刻意打压李世民。比如,杀死刘文静,比如,李元吉谋求秦王府精锐,等等。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也是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不是埋伏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对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扑,很有可能失败。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则很有可能在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打压下,成为空头皇子。
老话讲:儿子大了不由爷,李建成本身就是太子,李世民虽然说不是太子,但他们都各自都有自己的手下都有了一帮人马,本来李渊就怕李世民上位,已经打压了李世民的手下力量,李建成也削减李世民的力量,迫使李世民已经没有什么兵权力了,但李建成又怕自己做不上皇位,还想迫害李世民,才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当时李渊已经年纪大了,也是个光杆司令了,两个儿子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实力,又加上李世民身边都是英雄好汉保护,所以李渊也只能无所为力了。
谢谢邀请!此时李渊已是心知肚明了,想阻止也是无奈了,此事箭在弦上,也是必然的,想阻止也是力不从心了,又不是事先奏明的事。太子李建成亲见李世民打下来的两山,弄不好这个太子也没有用,不除掉李世民,恐怕得不到皇位……李建成虽然是太子,这时再李渊的心里,没有李世民的分量重了。李世民人强马壮,李建成绝对不是对手,李渊比谁都清楚,矛盾激化,也只得如此。
李渊其实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已经在灭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因为这俩儿子实在都太能干了,我们现在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作为最后的失败者,其实李建成手下也汇聚了一群得力干将,像魏徵,大将薛万彻等等。但是李建成政治上比较仁慈,见到李世民势力逐渐壮大,担心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拉拢了李元吉,找个借口把秦叔宝、尉迟敬德调离了秦王府。我觉得他是想削弱李世民,但并没有想杀了他,于是错失了良机。
反观李世民,可就没那么优柔寡断。所以说李世民有帝王之相,真正的帝王翻起脸来就得六亲不认。李世民太优秀了,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臣武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良将。这些人和李世民在战斗中一起成长,忠心耿耿。当得知李建成要打压李世民时,秦王府里这些谋臣良将一起劝说李世民干脆做了李建成。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手。最终造成“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得以登基,才成为一代帝王。
而李渊在起义建国的过程中,完全倚靠这两个儿子,说白了,他其实就是光杆司令,能打能断的大臣不在东宫就在秦王府,这些人世界隶属两位王子,李渊未必调得动。在两虎相争的形势下,李渊即使事先有所知晓,也是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实在是儿子太优秀了……
关于“李渊是否有能力制止玄武门之变”一事,是这样。
按着东方思维,治病当以病在肌肤时,容易施治,如果病入膏肓,就投鼠忌器啦,谁也没有办法啦。对于人事,也要治在萌芽状态之时,用衣袖一拂嫩芽就脱落啦,非常省事,如果变成大叶粗枝,恐怕用锯也很难锯断。
另外,当时的李渊,可能觉得只玩势力平衡自己的宝座才最稳固,其有意让诸皇子掐架,自己从中渔利。更有可能煽风点火,让兄弟手足相残。这种怪异的败家哲学还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偷偷使用。致使窝里斗逐步升级,势同水火。等到玄武门之变按着既定计划发动起来,所有人就大都避之唯恐不及,谁也制止得了。所以,史载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这场人间惨剧就哭着亲父亲李渊的乳头。这一切都是李渊姑息纵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造成的。
所以,李渊只能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禅位李世民,因为李渊确实愧对天下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