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亲信家奴高福,彻底投靠了老八集团,对雍亲王胤禛到底有多大的风险
人生如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更是如此。各位皇子激烈交锋,堪比你死我活的战争场面。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十三阿哥胤祥。他们都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参透这扑朔迷离的局势,他们是九子夺嫡中的失败者,因而他们过起了圈禁生活,虽生犹死。假如高福彻底投靠八爷党,四阿哥胤禛也将会得到这三位阿哥一般的"待遇"。
有了高福,胤禛才成为二废太子的最大受益者。
高福将太子给任伯安的密信,交予了八爷党。由八爷党交予康熙,这才导致太子铤而走险,密谋起事。康熙早就有所部署,太子因而被废。胤禛这才成为了雍亲王,备受康熙赏识。说胤禛是二废太子的主谋并不为过。这场计划如此成功,高福功不可没。胤禛非但没有奖赏他,还将高福赐死。这是杀人灭口,也是鸟尽弓藏的套路。
假如高福彻底叛变胤禛。二废太子的最大赢家将是八爷党。
高福听信了邬思道的金玉良言,这才幡然醒悟,决定将功赎罪。如果高福彻底变节,不管是在高福与邬思道交谈前,还是交谈后。胤禛的夺位之心将会昭然若揭。康熙会如何看待胤禛呢,肯定也是那句"其心可诛"。
1.与邬思道交谈前高福叛变康熙知情后:胤禛废尽心思拆太子的台,还保留那封密信,居心叵测呀。
2.与邬思道交谈后高福叛变康熙知情后:八爷党知晓胤禛计划,可直接向康熙陈奏实情,胤禛将再无颜面面对康熙。康熙也将立刻处置胤礽与胤禛。因为胤禛如此明目张胆,谋夺太子之位,还想嫁祸其他人,这将是老皇帝无法容忍的,更是无法原谅的。胤礽与胤禛都将无法幸免,八爷党将成为最大赢家。
正如刑部大案一般,太子的罪状在谁手里,谁都没有好果子吃。这就是形势,假如高福叛变,雍正将无继位可能,等待他的将是同样的"铁窗生涯"。
首先,我们看一下高福和雍亲王胤禛的关系。高福、李卫和小翠原本是三个孤儿,雍亲王胤禛前往扬州处理公务的途中,收留了这三个人,这属于救命之恩。因此,三个人对雍亲王胤禛毕恭毕敬。由于男女有别,小翠被安排到福晋身边伺候,李卫和高福则成为了雍亲王身边的小厮,负责鞍前马后的伺候。由于两个人都非常机灵,雍亲王胤禛刻意培养了他们,逐步把一些机密工作交给了李卫和高福。年羹尧从江夏镇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任伯安把《百官行述》藏在了京城的当铺。雍亲王首先派遣高福前往,由于没有成功,才派遣李卫假装富家公子出马。由此可见,雍亲王对两个人同样信任。
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雍亲王胤禛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李卫和高福都知道一些。本来,两个人对雍亲王非常忠诚。但是,两个人都非常喜欢小翠,不过,小翠最后选择了李卫,这让高福非常难受。眼看自己心爱的人嫁人,高福选择了借酒消愁,其实,现在的青年男女也是这样。老八胤祀集团一直监视着雍亲王府的一举一动,高福的借酒消愁,让老八集团看到了机会。老八集团的几个手下轮番出马,利用豪宅美女引诱高福。失落的高福被老八集团成功策反,说出了很多雍亲王府的机密。 但是,雍亲王毕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高福还有所顾忌,没有和盘托出。就在高福与老八胤祀集团来往密切的时间,雍亲王的其他情报人员发现了高福,并且把消息汇报给了雍亲王胤禛和谋士邬思道。
邬思道建议快刀斩乱麻,防止夜长梦多。雍亲王胤禛当然不会自己动手,把这件事交给了自己手下的大管家高无庸。最终,在高无庸的逼迫下,高福选择了服毒自杀。就这样,雍亲王府最大的一次危机成功化解。那么,如果高福没有犹豫,而是直接投靠老八胤祀,对于胤禛又有多达的威胁呢? 如果高福彻底投靠老八集团,那么,关于江夏镇的案子将会真相大白。包括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和太子胤礽的一些秘密,也会被老八获知。这对于雍亲王胤禛非常的不利,但并不致命。
因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难被旧事重提。但如果高福继续在王府潜伏,这个风险就太大了。雍亲王府的一举一动,高福都会汇报给老八胤祀。随着斗争逐渐白热化,雍亲王胤禛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因此,在发现高福被策反之后,雍亲王府的反应也非常迅速。鉴于高福的前车之鉴,邬思道开始传授李卫一些安身立命的办法。
第一,必须对雍亲王保持绝对的忠诚。高福、年羹尧、隆科多都存在忠诚不足的问题,因此被雍正皇帝清洗。胤祥和李卫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得到了皇帝的重用。第二,不要过于介入机密事件。如果过度介入朝廷的机密事件,那自己随时处于危险之中。只有自己置身事外,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李卫虽然知道一些机密,但是离开京城之后,京城发生的一切,李卫基本上没有介入。因此,自己被加官进爵。在为人处世方面,李卫深得邬思道的真传,从来不以身犯险。在这方面,高福明显不如李卫。
雍正王朝中:河南的巡抚田文镜,身为封疆大吏,为何没能力罢免河南的学政
学政主管教育,从职位和管理范围上来看,自然不能和巡抚相比,但是学政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由朝廷直接委派,巡抚肯定没有权力直接罢免朝廷派来的官员,最多只能弹劾,等皇帝决定。
地方官员不仅仅只有一个官职,比如总督,巡抚还会加尚书,左右都御使的头衔,学政也是如此,虽然学政本身是五品官,但是一旦加了其他头衔,品级高的可以和巡抚平级,这样的话,巡抚就更没有权力罢免了。不仅仅是巡抚,地方上所有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学政,都要给面子。
学政的工作使得其地位非常高,不是用品级来衡量的。学政管理一省的教育,科举考试,可以说文人们最敬重的人。学政每年都会任主考官,而主考官则是考取功名之人的座师。可以这么说,就算你惹得起学政,你也未必惹得起学政的学生。要是学政的哪位学生入朝为官,且官阶很高,那你想得罪学政,就得掂量掂量了。就算没有高官学生,光是一群人上书弹劾你,你也受不了。学政的资源多到难以想象,不是想动就能动的。
田文镜不但无权罢免学政,就连革去学子们的功名都做不到,虽然放了狠话,但是这事不是他能决定的。天下的读书人说到底都是皇帝的人,都是朝廷将来的人才,读书人归学政管,所以田文镜也只能找学政帮忙。巡抚就算官职再大,管得再宽,科举的事他也不能插手。那是由皇帝委派到地方直接管理的事。因为科举的特殊性,使得田文镜无法直接插手。
正因如此,考生罢考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这意味着读书人不支持朝廷了。皇帝最不能得罪的,最要拉拢的就是天下的读书人,因为他的臣子都是这些人考上来的,没人帮他办事,当皇帝也没用。所以剧中弘历去了河南之后,也是采取说理的办法,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天下太平的时候,对于读书人,还是不能来硬的。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清朝的官员分为地方官和京官,其中,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属于高级地方官员。总督是清朝的最高地方官员,例如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等。但是在山东、河南、山东三个省没有总督,最高长官只有巡抚。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全省军政民财等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拥有绝对的权力。布政使属于全省的二把手,主管经济和民政。至于按察使则主管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巡抚的助手。虽然巡抚高高在上,但必须给布政使和按察使一点面子。在大堂上,巡抚坐在中间,两边坐在布政使和按察使。
至于学政,虽然也属于副省级官员,但实际权力并不大,只能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从实际权力来说,在省级官员中,学政的地位最低。但学政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每个省的学政都是朝廷直接委任的,和地方没有什么牵扯。虽然巡抚权力非常大,但和学政没有什么权力划分问题。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等官员可能惧怕巡抚,但学政不怕。按照朝廷的规矩,巡抚没有权力罢免副省级官员。如果巡抚和几个助手爆发了矛盾,只能让朝廷来评理。河南巡抚田文镜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而且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面对国库亏空的局面,雍正皇帝先后颁布了摊丁入亩、乡绅交税纳粮等政策。当时,河南巡抚田文镜和江苏巡抚李卫,积极推行这些政策。李卫在江苏的工作非常顺利,但田文镜遇到了麻烦。河南的乡绅对田文镜非常反感,河南的举人和秀才们,感觉田文镜是一个酷吏,田文镜的政策不符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在河南乡试之前,河南省的文人们决定联合罢考。在古代社会,文人的地位非常高。面对文人联合罢考,田文镜不能出动绿营兵镇压,田文镜想削除这些文人的功名。但巡抚没有这个权力,学政负责管理这些文人。巡抚田文镜准备找河南学政陆生楠帮忙,毕竟陆生楠是文人的领袖。
田文镜见到陆生楠,开门见山的说:“陆大人,那些学子你管不管?”陆生楠属于传统型的官员,对雍正皇帝的政策也很不理解。面对田文镜的要求,陆生楠拒绝了田文镜,田文镜勃然大怒,上书弹劾陆生楠。这场由学子罢考引发的事件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为了朝中两种不同观点的大辩论。其实,和陆生楠持相同意见的官员很多,例如湖北巡抚李绂,李绂属于清流们的领袖,非常看不上田文镜。李绂公开支持陆生楠,田文镜则有雍正皇帝撑腰。田文镜要求罢免陆生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田文镜奈何不了学政。雍正皇帝自然是偏向于田文镜,最终,陆生楠等几个官员被斩首,李绂被革职还乡。
至于河南文人罢考的问题,田文镜无力解决。雍正皇帝的儿子宝亲王弘历,亲自前往河南劝说众多的文人们。在天下文人的眼里,宝亲王的地位很高,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亲王。在宝亲王弘历的努力下,河南文人逐步接受了朝廷的条件,田文镜也渡过了危机。对于宝亲王,后来的人都很熟悉,宝亲王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田文镜在河南连学政都奈何不了,还需要借助皇帝的力量。李卫在江苏,则是把按察使和布政使都收拾的服服帖帖。由此可见,在为官的能力上,李卫明显高于田文镜。
在清朝,官员的任免都要通过皇帝,最起码要通过吏部,不是谁想罢免就能罢免的,更何况是像学政这样的高官呢。
清朝的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是负责一省文教和科举考试的行政官员。但是,这个官职却没有固定品级。
为什么呢?
因为学政属于临时性官职或是差遣,由皇帝指定委派,从在任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中简选而出,三年一任,品级完全跟随其原来的官职。任期一满,立刻回京,可见学政其实类似于钦差大臣。
但对于学政的选拔,也有一条强制性规定,那就是担任学政者,必须曾是两榜进士,否则你官做的再大,也当不了学政这一官职。
在清朝地方,学政的地位并不低,应大体介于总督、巡抚和布政使、按察使之间。在文教和科举事务上具有全权,遇事须上报皇帝,可与总督、巡抚会同上报。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河南巡抚田文镜因推行新政之事与河南学政陆生楠发生冲突,他只能以上折参奏为态度表达不满,却无法直接罢免陆生楠。
清朝的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和其他地方官员不同,学政有其特殊性,他不是由省内官员直接晋升,而必须由朝廷直接委派。
清朝的学政,每省置一名,学政办公的地点叫做提督学院。有的学政干的很不错,像张之洞,担任过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纪晓岚担任过福建学政。
所以,田文镜虽然是河南巡抚,级别高,但管不着人家学政,没有直接罢免人家的权利。
从历史记载看,田文镜虽有“酷吏”的称号,看看他做的事,却算得上是一个好官。
“一头装着皇上,一头装着百姓”。
为解决国库空虚、百姓负担太重的问题,他在河南坚决推行雍正制定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国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这项政策虽然利国利民,但却剥夺了士绅阶层的部分特权,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对田文镜而言,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些习惯了政策红利的官绅老爷们岂能善罢甘休!
于是一场阴谋悄悄的进行。
1724年(雍正二年)秋,在官绅挑拨下,涉世未深、毫无城府的秀才学子们被鼓动起来,用罢考的方式表达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不满,声势浩大,震动全国。
时任河南学政张廷璐,在开封府按考时,封丘县生员竟然抢去并撕毁少数考生试卷,以抗议绅民“一体当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