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水浒传》中晁盖没死,会接受招安吗
依照上述如果之句成立,结果有几种:一是晁盖当家不会被招安;二是晁盖和宋江各领一班人马各奔东西,最终二人有可能兵戎相见一决生死;三晁盖和我个人认为也只有武松、林冲二人随其离开水泊梁山,不与宋江为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晁盖在出走以后可能引起内讧宋江被杀。
晁盖上梁上不是被逼的。因为他伙同吴用、刘唐、阮氏三雄和白胜在黄泥岗抢劫了“生辰纲”被官府通缉才上了水泊梁山。在梁山大厅,他悬挂的招牌是“聚义厅”。在他的心里,和志同道合的兄弟“大枰分金、大块吃饭、大碗喝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才是最理想的生活。他若不死,宋江的招安梦想恐难实现。
会。你以为宋江招纳那么多的官军将领是干嘛的?就是为受招安做铺垫的!至于晁盖,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不想重归体制内(他当强盗前可是体制内受保护的庄主),更何况,他在梁山的话语权早削弱了。更多分析,可参照拙作,晁盖早已不当家。
首先亮明我的答案是,无论晁盖是生是死,水泊梁山最后都会走上被招安这条道路。
从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结局来看,无论是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黄巾军起义,还是瓦岗寨起义,不是被剿灭,就是被地主阶级利用,都不得善终。自在逍遥地偏安一隅,割据一方,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最终走向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从梁山好汉组成来看,前期基本上都是犯事社会底层,或者混得不得意,或者被逼迫的基层国家公务人员,后期更是以降将居多,他们骨子没有反抗朝廷,谋反叛乱的基因,只不过是走投无路,投奔梁山的,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是非常渴望回到体制内。
从作者施耐庵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主要生活在元末,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幻变大王旗,他也参加了张士诚的农民起来,目睹了张士诚从由盛转败的过程,对农民起义有着切身的体会,没有纲领、没的目标,只有豪爽义气和打家劫舍,必定成不了大气。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水浒传》中晁盖没死,会接受招安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答。从三个层次来解答可能更接近实际。
晁盖不死,他自是多半不会答应招安。首先晁盖本身只是一个村里的保正。从他的一贯行为,能看出他本质是个充满游侠精神的英雄。他是大财主,有吃有喝可是他却惦记诸多贫苦人的生计,别人有难,不论是打妖抓鬼还是吃喝拉撒他都想管。所以从骨子里他就是一个具有造反精神的带头大哥。他想建立自己的理想国。而不是遵从现实别人的他看不起的国度。所以宋王朝不改变政策,他是不会接受招安的。晁盖有仁者之心,仁者无敌,所以他是勇猛的决绝的反抗者。他的旗号是一个:道和义。这是第一个层次。
晁盖注定是一个悲剧英雄。这是第二个层次。就是晁盖不死,梁山也会被招安。这是注定的结局。首先、梁山好汉的基底都是犯事或者不得意或者被逼迫的下层国家公务人员。他们骨子里还想回到体制里。其次、本该决绝反抗者,诸如李逵等完全无产或者破产农民,看不清楚实质,甚至跟从假道义真愚忠的宋江致死不悔。再次、晁盖没有发动反抗最坚决的农民来进入领导集团中心,反而不断招徕有被招安倾向的原宋朝旧官吏进入梁山管理层,以至于最后丧失了领导权,就连吴用也实际弃他而去。最后就是晁盖最大的错误,革命的纲领和任务没有解决。没有短期的革命纲领也没有长期的斗争纲领,不能发动和吸引革命最迫切的农民的大量加入。如果梁山能不只讲哥们义气。放手发动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等等实质工作做下去。那么梁山的形式就不会只是强盗聚会。也会在两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如果说到最后或者第三个层次。就是最后招安还会继续。不过就是剧本更复杂一点。一、晁盖晚点死。二、晁盖在宋江等人被招安后继续斗争失败死。三、晁盖在反对宋江等人被招安的事件中被杀死。等等剧本。晁盖不改变,那么剧本结局就不会改变。所以革命一定要有理论基础,一定要有纲领。否则乌托邦注定要失败。譬如李自成。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如果晁盖不死,肯定不会接受招安。一,自从上山后,就注定了和朝廷水火不容的局面,当李逵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吋,除了宋江反对,晁盖并没有反对,说明他也有此意。二,晁盖逐见发现被架空后,巳对宋江有所防范,亲自领兵攻打曾头市就是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踩取的行动。三,既然巳发现宋江的动机,如果把曾头市打败了,晁盖必然会对宋江踩取一定的限制。四,晁盖并不是无远见之人,只是义气太重,对宋江存感恩之心,后来巳经认识到宋江的招安企图,临死都没有把头领让与宋江。如果不死,宋江的招安企图肯定不能得逞。
施耐庵讲的很清楚:梁山正主晁盖若在,绝对不会接受招安!
第一,我们从晁盖历次与朝廷的作战中可以看出他的真实意图。他对宋江的“专待朝廷招安”从来没有表示过赞同之意,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确说出来。虽然晁盖不像李逵那样,动辄叫喊着要“杀去东京,多了鸟位”,但每一次同官兵的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对朝廷无意有着深仇大恨。这与处处为自己留退路的宋江截然不同。
第二,晁盖不像宋江,对做个“忠臣孝子”格外重视,相反,他是有着“称王”意识的。这从两个人的绰号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宋江唤作“呼保义”,典型的儒家忠孝观念;而晁盖被称作“托塔天王”,俨然与大宋朝分庭抗礼的架势。这句话概括的好:“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群呼保义,把寨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