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一代独有的“饥饿感”:省吃俭用也要买一个名包
2023-06-17 17:10:14 小编:newtype2001 我要评论
“饥饿美学”带给我们看待这个社会与自己的独特视角——小时候把拥有心爱的玩具当作人生理想,理想实现我们就很满足;长大后,当月收入超过5000元,可以买更多喜欢的东西时,却突然感觉不到快乐;当事业爱情家庭金钱什么都不缺时,我们往往缺少了方向,我们不再“饥饿”。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里的长辈热衷于跟我们说,今天又去哪领了免费的礼品。无须细问,我们就知道,那些推销药品或者是保健用品的商贩又来了,免费是他们的噱头。“白给的,谁不乐意要呢”,就像一到超市打折的时候,总会有人一大早就在摊位前排起长龙。在围观者心中,这或许是“捡便宜”,也可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长辈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人说这叫“物质匮乏后遗症”。饿怕了穷怕了,那种害怕已经深入到骨髓。无论是促销还是推销,免费的噱头正好戳中了老一辈的软肋,他们的“饥饿感”源自极端的肌体饥饿。
90后也许始终不能理解这些,但同样也有一种“饥饿感”。苹果专卖店门口彻夜排队的年轻人,各式各样的VIP贵宾专属,省吃俭用也要买一个的LV包……哪一个不是当下人们所迷恋和渴求的呢?只不过这些“饥饿感”在不同时代被打上了那个独有的印记罢了。
“饥饿感”无处不在,它就是人的欲望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和需求感。时代不同,环境因素各异,人们的“饥饿感”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别。如果说老一辈的“饥饿感”是对物质匮乏的恐惧,那年轻一代的“饥饿感”则是来自物质的充盈所造成的追求迷茫和选择困难。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新一代的“饥饿感”已进入高层次的需求欲望,即越来越多从物质扩展到精神。从各路养生大师到各种成功流派以及微博、朋友圈的心灵鸡汤,它们能够流行,能够被人轻易接受,甚或被推崇,不正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身体或者精神的某种“饥饿感”吗?
“饥饿感”层次不同,环境各异,满足的欲望也就不一样。“天下饥荒,人民相食”,身处乱世时,人们的欲望仅仅限于生存本能的“饥饿感”,一切道德、忠义规则在这里命若游丝。大概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天灾人祸造成的“人相食”悲剧,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上演。
最初读《荀彧攸贾诩传》,惊骇于“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之后,所读史书关于“大饥”、“人相食”多有简述:“唐贞观元年,旱,大饥,斗粟千钱”、“元大德九年,民大饥,人相食”、“万历四十六年,旱,蝗,人相食”、“崇祯七年,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由饥饿导致的“人相食”文字记载可延续到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但这些残忍、血腥的画面往往出现于乱世之时。一旦仓廪实衣食足,礼节荣辱就会恢复它该有的常态,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物质的丰富是原始欲望胡作非为的终结者。
回到现代社会,“饥饿感”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和欲望层面。消极的欲望,给人带来的是道德的沦丧、人格的堕落,使人走向自我毁灭。
“饥饿感”并非全是消极。向往过更好的生活,对平等、正义、诚信、和谐等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一种“饥饿感”。这些积极的欲望追求,能给人带来奋进的动力,使人进步,不断提升人格。
从“饥饿”中找回自己、重塑心灵
作家杨照说:“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聚会,你会发现,大家怎么会有那么多不一样;等到了20年,大家的话题就只剩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及糖尿病怎么治、高血脂怎么降低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看重的东西越来越相似,独特的东西也就越来越不重要,所以不要让现在的自己过着中年人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年轻人过于早熟,他们不再‘饥饿’、冲动,不再去探寻青春是什么。其实,青春就是想尽办法去搜索、去寻找。”
这里所说的“饥饿”,既指对物质的追求,也指对自我的寻找。其实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可耻,但在当下的消费时代,本该是基本需求的生理需求被人为刺激成无穷无尽的物欲。于是,人们迷失在两条道路中,一条是永无尽头的物欲追求之路,一条则是无所适从、失去欲望与自我的无欲之路。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那该死的卡其上衣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一个。”当看到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泰勒用戏谑的语气,对正烦恼于生活无趣的杰克说出这段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台词时,很多人会问自己:那什么东西才能代表我?
这个问题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对于扎克伯格来说,是创造出能让10多亿人一起沟通的Facebook能代表他,还是那个不断挑战自己、保持饥饿感的男孩能代表他?
对于乔布斯来说,是苹果公司能代表他,还是那份“保持饥饿,保持愚蠢”的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能代表他?
只有当你成为那个始终“饥饿”的人之后,才知道什么能够代表自己。正如泰勒所说的台词:“不要让自己什么都有,不要做完美的人,我们要进化。”
“饥饿感”于我们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守“缺”状态。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求全的心理,事事追求完美。而现实是我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经历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为过多的欲望和杂念占据头脑。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小人求全,君子守缺”。
另一方面,“饥饿感”是一种缺乏的状态,它带来的危机意识,使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每个人都应该坦然接纳和应对生命旅程中发生的一切,全身心地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创造和享受心灵自由和生命的快乐,最大限度地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应有的积极意义。
不妨对生活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样才能让我们一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