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举行。韩正、杨雄、高虎城等出席挂牌仪式。现场为首批入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36家企业在仪式上领取证照,其中11家为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
首批入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国巴黎银行下属的法巴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接受媒体采访。
这是9月2日拍摄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地区全景拼接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作为上海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落实试验区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承担经济发展、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综合监管、综合执法、政策研究、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行政管理职能,并统筹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公安等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派驻管理机构。
自贸试验区借鉴了国际自由贸易园区的先进经验,并以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和金融制度改革为核心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特殊经济区域范畴,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
特点一,自贸试验区不限于保税区的一般做法。1990年以来,我国的保税区主要以特殊政策为特点,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减免以及外汇、监管、投资政策的便利等;2009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以功能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功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满足跨国公司国际化运作需求,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环境。而此次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带动投资、金融、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这早已超越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定位。
特点二,自贸试验区不囿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积极借鉴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在提升对外贸易、航运服务、便利化环境等传统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服务贸易、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为自由贸易园区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发展空间。
特点三,自贸试验区不同于新加坡等自由港模式。新加坡发展的特色是自由港政策和制度,包括贸易自由、融资汇兑自由、航运自由等,通过开放、高效、低税负形成自由港的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但主要目的还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特点四,自贸试验区不拘于一般开发区的内容框架。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不着重一般的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在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金融、航运、贸易等多个层面的先行先试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特点五,自贸试验区不止于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名称就表明这是一个国家试验区,建设目标是成为我国推动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提出适应建立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在自贸试验区实现有效监管确实是个重要课题。过去保税区的监管重点是有形的货物,今后如何对无形的服务业、金融业进行监管,主要思路还是要强化监管协作,探索综合监管模式。例如建立打通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诚信管理体系,引进社会第三方组织协管,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反垄断、安全审查等机制,推进组建统一高效的口岸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