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斗鱼TV一游戏主播爆料平台“违背承诺,拖欠工资”,在互联网业界以及媒体圈掀起一波涟漪。其实,这仅仅是伴随“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过去之后,直播行业进入洗牌阶段的一个侧面。从2017年开始,随着资本浪潮消退,网络直播平台倒闭亏损的消息时有出现。在“欠薪”事件曝光后,一个可能比直播平台自身发展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那些与平台荣辱与共的网络主播,当前的生存状态如何?又该何去何从?
主播盈利的难与易
事实上,网络主播盈利模式相较于变现前景困难重重的网络直播平台,显得更加多元,但不同主播的收入仍有天壤之别。优秀的签约主播拥有专业的团队打造包装,并受到平台热捧力推,打赏礼物无数,轻松走上人生巅峰;而大量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普通主播只能依靠直播时数进行变现,每月仅能收入不足千元的“辛苦钱”,与此同时兴衰与平台相绑,常常不得不与平台的“拖薪”“欠薪”戏码过招。
从工资和直播时数变现,到接收粉丝礼物打赏,再到衍生副业的产出,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盈利。第一种工资加时薪并非适合所有主播,因为只有少数主播才有基本工资。一位主播经纪人表示,“大多数主播都不会签约,也不会有基本工资,不然基本的社保费用平台都无法承担。”时薪则成了大多数“基层”主播的稳定收入,直播平台会根据主播每小时的直播人气支付薪水。第二种则是粉丝送出的礼物,粉丝通过平台购买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不同平台上的礼物名称不同,以王思聪旗下的熊猫TV为例,礼物分别被命名为“佛跳墙”“龙虾”“烤鱼”“饭团”和“竹子”,价格最高的“佛跳墙”换算为人民币高达1000元。当主播进行礼物变现时,平台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第三种则是上限更高的衍生副业。拥有商业头脑的主播可以通过直播输出的内容产生一些额外的价值,比如接广告、做电商、直播购物等。
虽然主播的变现渠道多种多样,但真正拥有可观盈利的主播并不多。垂直媒体《今日网红》对映客、花椒、一直播、陌陌等平台近9万名主播进行的收入调查显示,2017年以来,主播平均月收入上万的只占6.1%,而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72.5%。网络直播行业极其符合二八定律,平台80%的盈利依靠20%的主播,平台80%的资源也都被20%的主播占据。一方面是因为优秀主播本身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团队,另一方面是因为平台资源的倾斜。优秀主播能够为平台带来大量稳定的流量、广告和礼物分成,是平台的主要赢利点。这也造成了马太效应,越是优秀的主播越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平台的力捧,发展越来越好,而底层主播获取资源的渠道则越来越窄。
与监管红线“躲猫猫”的网络主播
伴随着监管准绳步步收紧,低俗的直播内容也成了网络平台健康发展最大的掣肘。与此同时,仍有不少网络主播在激烈竞争中在监管红线边缘东躲西藏,屡屡打出“擦边球”。
一方面,直播人数猛增导致行业竞争激烈,在一些网红、明星主播的挤压下,部分主播为了从中脱颖而出,常常选择出“奇”致胜,不断挑战监管红线。
直播色情内容往往是部分主播为谋取礼物打赏的首选方式,也是各大直播平台秀场中的主要元素。秀场主播通常会在精心布置的直播间中进行聊天、唱歌、跳舞等直播表演,为了换取粉丝狂欢下疯狂打赏带来的暴利,一些主播甚至主动越过监管红线。而猎奇类的直播伴随着移动端直播的兴起逐渐增多,部分主播为在差异性竞争中突显,常常“花式作死”,加大了监管难度。广西桂林一主播在3月22日2时走进村里无人居住的祖宅民房进行“鬼屋”直播,最终因为涉嫌寻衅滋事被警方行政拘留。五一期间,一网络主播走进怀柔影视基地进行直播,并谎称“夜宿故宫”,最终故宫发出官方通告,主播及另外两位策划人员也被警方拘留。网络直播闹剧频频发生,演绎了目前网络主播生态的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平台之间剧增的竞争压力,大部分也导向主播。
据钛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年底网络直播平台数量已超过200家。但有专业人士表示,“现在依然活跃、过得还不错的平台大概也就20家左右。”大型平台依靠融资能够争取发展空间,但体量更小的网络平台为了获取融资常常通过刻意制造轰动效应、炒作低俗色情来提高流量,甚至一味纵容主播满足粉丝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不仅默许主播在灰色地带进行直播,更是游走在网络监管的刀口上。
这些平台在捧红了一批主播的同时,也透支了整个行业的口碑与生命。网络直播平台从2016年开始进入野蛮生长的时代,但随着网络治理的愈加严格,资本浪潮逐渐消退,大量网络直播平台走向末路。
国家网信办等监管部门通过检查、监控、约谈、下架、关停等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直播平台进行了严厉打击。通过不断督促、要求各大直播平台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清理违规直播内容,对违规行为责令迅速整改。2017年4月,国家网信办依法首次关停了18款传播低俗信息的直播类应用。网络平台为了自身的良性发展,留给主播挑战红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网络直播的同质化
从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的角度来看,寻求定位的差异性成了不少新兴直播平台的出路,但平台运营模式和主播输出内容的同质化,仍然对网络直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网络直播平台希望通过垂直定位、风格打造等制造差异性寻求发展,但具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目前网络直播平台虽然细分明显,直播类型千奇百怪,但运营模式仍无明显突破和创新。纵观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直播平台,无论是以YYLIVE、天鸽互动为代表的传统秀场,还是以斗鱼TV、熊猫TV代表的游戏直播,抑或是近来崛起的以花椒、映客为代表的移动直播。其主播入驻、秀场直播、依赖礼物打赏为主的运营模式仍是大同小异,直播平台的盈利点也相对单薄。而随后入驻的小型直播平台无法依靠融资抢占市场,与此同时又缺乏核心竞争力,势必会被浪潮吞没。
除了平台运营模式同质化外,主播输出内容的同质化仍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今年3月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视频直播行业趋势报告》显示,直播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由2016年下半年的峰值203分钟,下降至2017年年初的182分钟。秀场直播已明显呈现疲态,平台上主播输出内容的同质化势必引发受众倦意,用户的流失将对平台和主播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主播的健康发展直接受到威胁,各路主播如何输出优质内容才是生存王道。优质内容成为决定用户留存的关键因素,能够为直播平台带来更好的用户黏性和平均驻留时长,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变现机会。
对主播生态的思考
2017年年初,估值3亿元的光圈直播轰然倒闭,而后趣直播、网聚直播、微播、咖喱直播、猫耳直播等诸多直播平台也陆续暂停服务。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已经进入大幅度清洗的下半场,与2016年的红火发展作为照面,势必上演冰与火之歌。对于主播而言,平台数量的锐减将会进一步挤压主播的生存空间,拥有庞大粉丝团体的头牌主播倒是能够继续择良木而栖,但处于金字塔低端的主播只能与平台共进退。
一方面,主播是网络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播应当积极创新直播内容,打造专属品牌特色,就自身定位和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在兼职与职业之间做出权衡;另一方面,如何在阳光下进行健康直播是主播维持生命力的保证。在创新直播内容的同时也应当规避刻意迎合受众所带来的风险,切勿沉迷于娱乐至死的网络幻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