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作为通讯、社交以及消费的工具之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几乎人手一部甚至两三部。不过,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各种隐私信息也都更容易暴露和被窃取,常常会造成不小的财产损失。
你知道在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日前,工信部官方就给出了几个建议,让用户提高警惕心,对于手机上的一些功能要慎用。
“免密支付”功能要慎用
移动支付的便利加上快捷性,使得很多用户都会选择用手机付款。为了加快付款速度,支付宝等都推出了小额免密支付等功能,有的软件在购买付款时更是只需要一个验证码便能完成交易。对此,工信部在内容中指出,虽然免密支付客观上方便了消费者,但也增加了被盗刷的风险。
据了解,去年12月,杭州市民徐先生的手机曾被同宿舍同事马某盗走,马某利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盗刷了4000余元。与此同时,之前还有媒体报道过利用支付宝小额2000元免密支付而被盗刷的案件。
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
智能手机的各种社交以及网购体验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不过由于移动流量费用较高,使得家里、单位公司以及很多场所基本都配备了Wi-Fi的功能。而在一些公共场所,登陆Wi-Fi还需要用户用手机等信息进行登录操作之后才能上网。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你登陆的时候,便很有可能被黑客入侵。
据工信部报道称,发现免费WIFI千万不要随便登录,这可能是黑客用来入侵你手机的工具。江西一名男子曾使用没有设置密码就能直接登录的免费WIFI,并用手机输入自己网银卡号密码,结果账户被人转走了3万多元!
慎开USB调试功能
使用安卓手机的用户,大部分都知道手机有一个USB调试功能,相当于开放了一个接口,可以进行更多的操作,这也是和iPhone iOS系统的封闭性恰恰相反的。因此,很多安卓手机用户也都是刷机大人,能够利用这个接口体验到更多的功能。
不过,在开启了USB调试功能以外,手机自身的“保护性”便相对差了一些,存在一些隐藏的风险,你的锁屏密码、绑定账号等很容易被各种应用随意调用。工信部报道称,一般不建议用户开启这项功能。
iPhone别记录“我常去哪”、微信别打开“附近的人”功能
网络的发达加上技术的成熟,使得我们的隐私几乎没有防护。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我们手机上的定位以及发送的一些社交信息,便能够找到我们所在的位置。对于iPhone用户来说,有一个功能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常去地点”功能,可用地图显示记住经常去的位置。虽然这个功能可以对自己的日常行动进行记录,比较有纪念意义,但是这样也很容易暴露个人日常活动信息。如有不法分子“惦记”上你,也就相当于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同时,微信中“附近的人”功能也可以进行定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对于,工信部报道称,建议用户关闭这两个功能,以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那么,如何关闭呢?
对于“常去地点”这个功能,iPhone用户可以依次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关闭该选项即可。而微信“附近的人”,用户可通过依次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除我的位置信息”“停用”即可。
尽量关闭应用的敏感权限、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前端时间,关于各种软件监听用户信息的报道不在少数,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手机软件对于用户手机的后台权限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看似不需要的权限,也不知道这些软件需要的意义在哪里。
工信部报道称,安卓用户安装应用后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
与此同时,手机安装游戏等软件时,常被要求“使用你的位置”,如果你点击了“允许”,这些应用便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资料泄露,别人就可能知道你的位置、家在哪里。
微信朋友圈晒图片请慎重 你的个人信息没准会暴露!
微信之所以能够成为数一数二的社交软件,除了聊天功能方便丰富之外,朋友圈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很多用户来说,都很喜欢发朋友圈,把自己的美照、家人以及各种出游拍下来的美景发到朋友圈,希望得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不过,有的用户在发朋友圈时,恰恰也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了出来。
比如车票、护照、飞机票等,这些票据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都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借助特殊软件,便能轻易读取。
同时,微信上的“所在位置”功能,可以跟朋友分享你在哪儿,但如果你去旅游、出差的话,也等于告诉别有用心者、小偷“这人不在家”,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而对于很多喜欢晒娃的用户来说,不法分子很可能是通过父母的朋友圈知道的。家长发布孩子照片、文字记录时,也会无意间会泄露孩子的相貌和姓名。
总之,手机的出现有利有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被暴露,而这就要求用户在日常使用中更要多加注意才行。只有从自身做到了小心、谨慎,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