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历史上是否对同性恋包容?若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比较保守,几十年前甚至认为同性恋是病
谢谢题主邀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同性恋的存在。
魏王与龙阳君的龙阳之好,汉衰帝和董贤的断袖之癖,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而食。这些都是古代男同性恋的佼佼者。女同性恋在古代被称为“磨镜”,因为两个女人的身体一样像面镜子。清朝末年,上海出现过女同性恋团体,叫“磨镜党”。
综观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因为他们只是性取向不和普通人相同,对社会也没有威胁。
楚显王的儿子子哲泛舟游玩时,越人歌手向他示爱,一首《越人歌》流传千古。“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誉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宵同梦,晓同状,镜里花容并蒂芳,深闺步步相随唱,也是夫妻样。自甘推位让贤良,谁道不专房。”清朝诗人李渔在诗中讲述了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以诗文会友,互生倾慕,想方设法长相厮守的故事。
古代能够宽容以待,为何现代人反而如临大敌,曾几何时,同性恋被视作“精神病”“变态”等异类。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做了很好的回答:“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2019年台湾司法院宣布,台湾同性恋合法化。在我国大陆地区,同性婚姻还没有得到合法化的批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更加开放。同性婚姻法迟早会出现。
古代對同性戀並不算包容,史書上有分桃、斷袖、龍陽之癖的故事,曆來被認爲是丑聞。詞語上還有娈童一詞,指的是過去官員雖然不能狎妓,但可以找長相俊美的男童,甚至有傳言說清嘉慶帝好男色。
1997年之前,中國視同性戀爲精神疾病,适用流氓罪,之后法律上刪除了。目前視同性戀爲一种性取向,基這個詞已經很中性了
至於視同性戀爲病,那是有些國家認爲同性之間的性行爲不產生下一代,与國家政策有衝突,所以不容
古代对同性恋并不宽容。但是,你看看历史上流传下来分桃断袖传说的同性恋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卫灵公与弥子瑕;公为与汪锜;齐景公与羽人;楚宣王与安陵君;鄂君与越人;魏王与龙阳君;庄辛与襄成君;汉高祖与籍孺;汉惠帝与闳孺;汉文帝与邓通;汉武帝与韩嫣;汉成帝与张放;汉哀帝与董贤;陈文帝与韩子高;苻坚与慕容冲...看出来什么了吗?都是位高权重的,古代帝王根本就不用在乎自己的性取向会带来什么后果,所以无所畏惧。难道古代的普通男子就没有性取向不同的人吗,肯定有,但没有敢像君王那么高调的,因为整个主流思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清《幼学琼林·夫妇》:“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这种哲学思想一直到今天都为很多人认同。
直到现在时代,大环境才相对宽容,今天包容的环境是整个人类社会、医学的进步。相信未来对不同性取向的人,会越来越包容的。
我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以包容,宽厚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同性恋相比国外大部分国家好很多。但是,古往今来,现在才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段,以后会不会更好?尚不清楚,但目前比以往已经好很多了。
黄河夜泊诗句后4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出自明代李流芳的《黄河夜泊》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赏析
此诗写作者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宿于黄河舟中。两岸的沙滩在月光下闪着银光,令人想起古战场的气氛。黄河的惊涛拍岸,传来惊心动魄的声响。它沿着开阔的平野如同一条巨龙向前游动,不知所来,不知所止。宦游日久,萍踪无定,与家乡书信难通,求闻达亦无门径。这种凄苦的处境令人心情抑郁,竟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怅惘,不辨故乡异乡的愁闷。
好似没有黄河夜泊这首诗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是《宿建德江》一诗中的诗句,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泊舟建德江过夜的情景,画面凄清宁静,诗人的“愁思”流露尤为浓烈。有些同学认为诗人独自作客他乡,日暮添“新愁”是一种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