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军团编制跟国际上的对比
二战日本军队是没有军团编制的,在旅团和师团之上的建制称为“军”,再以上就是方面军和总军了。这一点之前多有专答,本文重点阐述一下日本的“军”到底等同于其它国家的哪一级部队编制,以及它的编制属性。
从侵华日军这级建制的编组过程来看,初期是以三个师团为基本兵力构成的,1937年在华北战场组建的香月清司第一军和西尾寿造的第二军,以及淞沪会战后期在杭州湾登陆的柳川平助第十军莫不如此,例如第一军最初就辖第6、第14和第20师团。
但是这一时期日军的师团都是四单位制的战时编制,每个师团平均兵力在25000人甚至以上,如果再加上配属给军司令部直辖的炮兵、装甲兵和辎重兵部队,各“军”的兵力基本在10万人左右,与下辖三个军的国民党军队“集团军”建制兵力基本相当(战斗力不考虑在内)。
比如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时,作战序列就是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加上军直属部队的兵力数量,基本与抗战初期的日寇“军”级编制人数持平,这是关于其兵员数量的感性认识。
根据军事专业的分类,集团军属于“战役级兵团”,而战区、方面军、集团军群等大型编制为“战略级兵团”,至今我军的专业术语仍然这样定义。而在军史上又通常将侵华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派遣军)、华南方面军定义为“战略区”建制,那么各方面军或派遣军下辖的“军”自然就是“战役级兵团”了。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日本的“军”就是相当于二战时期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军队的“集团军”编制,为战役级兵团,司令官基本为陆军中将,与国民党军队的集团军总司令衔职也大略相同。事实上,在美军的二战战史上,就将日本的“军”直接译为“集团军”,以免跟美军部队的“军”发生混淆造成理解紊乱。
不过编制的级别和所辖部队数量是理论上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也在各军之间不断调整兵力,因为当面抗日军队的力量强弱有所不同。比如驻太原第一军在投降时只辖一个师团和几个独立混成旅团,而驻武汉第十一军高峰时期下辖七个师团和四个独立混成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