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粒粒
夏天,端午节。
这一天,苍龙七宿飞上正南中央,处于全年最正中的位置,古人称之为飞龙在天。
这是属于龙舟的日子。后来又是品尝粽子的日子,纪念诗人。
屈原是唯一一位站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诗人,在悠久的文学史上被后人祭祀。
因此,这是阅读楚辞的又一天。古代就有痛饮读离骚的诗歌典故。梁启超甚至断言:我认为所有中国人都必须有能力欣赏楚辞,这是一个值得出生的国家。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家丽几乎读了《楚辞》一辈子。端午节前夕,我们坐在他的院子里,茶几上放着他翻译的中国书局版《楚辞》。在这个微风吹拂的早晨,我们的目光投向了迷离世界的喝木兰,吃秋菊。
踏入浪漫的世界
林教授说,楚辞的特点是浪漫。
作为浙江大学文学院楚辞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林家丽时不时来背诵几句话。当他看到记者跟不上节奏时,他打开楚辞。果然,各种各样的浪漫跳到了纸上——
余幼好奇服兮,年老而不衰制荷以为衣服,集芙蓉以为衣服带长剪之陆离喜,冠切云之崔尾,被明月喜佩宝璐……
读完后,一个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诗人从小就喜欢穿奇怪的衣服,到老年,仍然喜欢穿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作为衣服;他的腰挂着一把长剑,头戴着高高的切割冠,戴着美丽的玉,魅力依然存在。
这种浪漫也在于诗人敢于向天问的气魄和想象力。
诗人的《天问》用100多个问题问宇宙天地,想知道谁开天辟地,昼夜如何更换;问神话,想质疑为民舍命治水的枪为什么不值得在功劳簿上留下一笔钱;问历史,从夏天开始,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到天降玄鸟,商家崛起,成汤灭夏,再到武王伐周,昭王南巡,穆王西游,
《楚辞》收入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中,屈原有25篇。如果屈原是楚辞的灵魂,那么《离骚》就是楚辞的灵魂诗。
林家丽说,《离骚》的故事并不复杂。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深刻魅力和意义:你也可以用你的心去善良。虽然你死了,但你不会后悔的。它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宁死也不愿死唱着不与世俗世界同流合污的独立精神;他不断种植兰草,象征着注重内在美的高尚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歌了不畏艰难的求索精神;“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意喻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这些都是解读楚辞的关键。
文学浪漫主义也分为消极主义和积极主义。高尔基说:运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动物,提高人们的自尊。《楚辞》的浪漫之美在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美。
林家丽解释说,屈原自出生以来就被赋予了成为上能安君和下能养民的非凡使命。从《左传》、《国语》等经典来看,屈氏人才辈出,多担任楚国内政、外交重要职务,甚至带领全国军队作战。《史记》记载屈原的名平和字原。王毅的《楚辞章句》有注释:我父亲的名字是平的,法天是平的,法地是我的。
不幸的是,屈原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从繁荣到衰落,迅速衰落的时代。在他最想展示政治抱负的时代,他遇到了两位不太好的国王楚怀王和楚襄王。他们听了诽谤,疏远了他,放逐了他。在愤怒的时候,屈原写的《离骚》充满了浪漫和浩然的精神。
除了宏伟的《离骚》,林家丽还特别喜欢小清新和九首歌。这是屈原根据楚国祭祀神的音乐改编的一组美丽的抒情诗,讲述了神之间的浪漫。
最突出的作品之一是《湘君》和《湘夫人》。
但是湘君和湘夫人是谁,众说纷纭,各有其解。比如有一种说法个都是女神。文正明的《湘君湘夫人图》是两位女神的样子。更多的研究人员向皇帝和女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根据《山海经》,舜的妻子和女英得知舜在南方巡逻时死于苍梧,死于湘水;传说传播后,逐渐演变湘水神,二妃为湘水女神)。
中国文化大师姜亮夫认为《九首歌》中有四对配偶神,其中湘君和湘夫人相爱,但很难相见;《湘君》描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湘夫人》描述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林家丽是姜亮夫的学生,他的注译本也遵循姜亮夫的说法。
其实《湘君》《湘夫人》是关于谁在想谁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如何,后人都在 在这美丽的场景中,帝子降西北渚,眼睛低落忧愁。袅袅的秋风,洞庭波西木叶下,读出了对纯真爱情、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几千年后,诗鬼李贺写了一首《帝子歌》: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在水中歌唱。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山上老桂吹古香,雌龙抱怨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扔龙堂。
诗中,湘君(即湘神)和湘夫人(即帝子)终于见面了。空气中散发着桂树的芬芳,屈原笔下的浪漫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弥漫。
怀念一位遥远的诗人
端午节的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吃粽子,甚至人们开玩笑说端午节是粽子节。粽子也与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听到秦军突破楚国首都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汨罗江。他死于国家的那一天是五月初五。村民们连续几天搜救失败,只能投入储米竹筒祭奠,后来演变成粽子;其他人急忙划龙舟救他们,然后演变成赛龙舟。
古代文人一直记录着这一说法。晋朝《抱朴子》、南北朝《续齐谐记》、宋朝《端午节帖子》、明朝《本草纲目》……屈原与端午节联系的相关记录可以在各种文献和经典中找到。屈原的故事早已融入民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楚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崔福章曾回忆起童年。在他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周村,粽子并不常见。似乎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这种美味的食物。白粘糯米,伴随着竹叶的香味和仲夏的活力,至今回忆起来,为之着迷。
与北方人相比,粽子相对简单地被视为时令特供,南方人把粽子变成了一种美食艺术——豆沙、猪肉、咸蛋黄和泡菜……从甜到咸,各种口味,想吃就吃,一年四季随时不挑时间。南方之所以如此热衷粽子,可能与屈原是楚地之人,他投河的地方与南方无关。
林家丽也兴高采烈地回忆起,十多年前,她在哈佛大学参观时看到了波士顿端午节龙舟赛: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在参加活动!我不敢太积极地参与。你知道,他们很兴奋,想把人扔进水里。
但屈原的生活也有许多神秘之处。有学者问:屈原是虚构的吗?
重要的原因是,除了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外,屈原生活前后没有任何文献记录,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等。
林家丽推测,《史记》之外没有记载的原因是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的历史被摧毁得太多,导致大量文献丢失。
学术界推断,屈原的生卒年大概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公元前278年左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离屈原的时代才100多年,算太远,相当于我们今天追溯秋瑾。还是比较靠谱的。林家丽说。
他认为,为了写《史记》而环游世界的司马迁,必须根据当时的谣言(寻找)获得线索,才能踏上屈原居住的土地,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这位伟大的诗人。
自古以来,屈原的粉丝群就更加庞大和明亮。李白、杜甫、苏轼、米菲等人都为他创作了许多作品来纪念他。毛泽东也喜欢读屈原的作品。他在湖南师范学校学习时只保存了47页的笔记。前11页整齐地抄写了《离骚》和《九首歌》。
他还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里拿着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冲向万里涛。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写出了屈原的才华和勇气、感情和正直。
回忆一段漫长的文脉
林家丽多年来一直在浙江大学开设楚辞研究课程。最近,她正准备录制一组解读楚辞的视频讲座,以满足中国书局的要求。
他说,这些年来,学生们出乎意料。《楚辞》经常读常新,一点也不过时,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文化基因。
当他招收研究生时,他还遇到了楚辞的狂热粉丝,称他可以阅读372行和2400多字的《离骚》全诗。然而,林家丽只要求他背诵《离骚》的前20句话。在前两句话中,皇帝高阳的苗族西,我的皇帝叫伯庸。摄提贞在孟周喜,但庚寅以降听到了缺陷。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谓‘楚辞’。因此,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降不应该被读为jiàng而应该是hōng与庸押韵。
楚辞是南方楚地(今湖南、湖北)的诗体,要用当地方言读。林家丽不否认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遗憾的是,他以前没有得到名师的指导。
林家丽是20世纪90年代姜亮夫的博士生。他回忆说:我想成为姜先生的学生,但我必须排队。我40岁了。姜先生说,如果我不排队,我的年龄就会过去。
谈话中,他突然想起姜亮夫曾经在家里念过《离骚》的磁带,却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磁消声,不禁大叹可惜。
姜先生研究楚辞是一辈子的事。林家琍说。姜亮夫在中国楚辞研究2000多年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早年所着《诗骚联绵字考》《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已经蜚声学林,晚年又着《楚辞通故》更是涉及哲学、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学、宗教学、古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图谱学等十大领域,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力的巨着”。
如果你想深入研究楚辞,姜亮夫的专业精神是跳不过去的。但当年一入学,姜亮夫就要求林家丽考虑研究范围。由于对楚辞大师的研究水平的钦佩和个人偏好,林家丽首选楚辞,但被姜亮夫否认。
林家丽说:姜亮夫先生建议楚辞职几年后研究还不算晚。在短短三年的博士学习时间里,他必须做一些创新研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楚辞职三年来很难超越和突破。
林家丽最终选择了沈约的研究。然而,听从姜亮夫顺流而下的教诲,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林家丽始终以楚辞为必读书目,经常在案头学习。
十多年前,林家丽应中华书局的邀请,撰写了《楚辞》一书《中华经典全注全译》,至今畅销不衰。
为了进一步深入楚辞的唐奥,林家丽推荐姜亮夫先生的《屈原赋校注》,浙江有郭在怡、崔富章、姜昆武、洪湛侯、黄灵庚等多位著名艺术家。他们各有优势,比如读《离骚》、董楚平的前八句、《天问》、林庚的后八句。
过去不如烟。代代学者为楚辞留下的研究成果,最终将成为后世学习者的培养液。(严粒)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