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舍人林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全归赵,因此被封为医生;并陪赵王到秦王设下的池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林相如只是一个软弱的学者,但他的口舌比他的官员更大。他对此非常不满,所以他多次对人们说:如果我将来见到他,我会羞辱他。林相如知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见面。后来廉颇得知林相这样做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向林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开始全心全意地协助赵王治理国家。
故事到此结束。但问题也来了:
首先,廉颇讨厌林相如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方只是说话,比他的百战将军官大,这太不公平了。第二,林相如的背景很低。
但现在,仅仅因为林相如的两句话——我甚至不怕秦王,更不用说廉颇了。我之所以宽容,是为了赵国的整体利益——廉颇立刻后悔了
这些话只是一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大话和官话。这难道不仅仅反映了林相如只能勇敢地说话吗?廉颇怎么会突然改变态度,直到最后,他甚至不想要尊严。他坦诚地上门请罪?
第二,廉颇在相和中被塑造成知错能改,知错能改的形象。然而,这并不是真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场类似的内斗事件发生了。赵悼襄王即位后,乐成取代了廉颇。廉颇怒不可遏,直接与乐成并列。结果乐成离开了赵国,廉颇也觉得事情发生了,然后去了魏国。
情节熟悉,但结局不同。
也是因为赵王提拔了一个他看不起的人物,排在他之上,再次引爆了他的愤怒。只是同样是武将的乐成没有林相如那样让步。于是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失控的局面。本文讲的是历史原创,未经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你能说这是一个知道错误并能改变错误的好孩子吗?廉颇公然与赵国将军并列。他能说他把国家正义放在第一位吗?
此外,距离池池会议已经30多年了,廉颇至少50岁或60岁。在这个年龄,他仍然有如此坦率和火爆的脾气。人们不禁感叹他年轻时应该有多强烈!
那么,年轻气盛的廉颇是如何忍受这种语气,反过来道歉的呢?
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廉颇与蔺相如政治理念不同。廉颇主张联秦,对秦国装孙子,同时抓紧时间吞并齐、魏等诸侯,扩张自身实力。
林相如坚决抗秦。只要秦国敢于对赵不友好,他就会立即加倍反抗。在赵与池池的会议上,林相如对秦王的戏弄和羞辱超过了秦对赵的不友好行为。
赵王居中平衡,主张双手抓硬,让赵有足够的政治舞台。这不仅可以与秦连横分天下,还可以与其他诸侯国合作进攻秦国。
因此,他大力支持林相如。
联秦派,赵王需要,抗秦派,赵王也需要。因此,与其说林相如需要两个人一起工作,不如说赵王需要一起工作。
林相如明白了这一点,于是他特意将廉颇与秦王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当年完美归赵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意味着廉颇,我可以有今天的地位背后的人是赵王。
廉颇也是一点透彻,明白如果一定要和林相如过不去,就是和赵王过不去。于是他毅然改变了策略,交好了林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