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归根结底,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11月26日,上海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议上指出,推出一系列措施,开展一系列行动,实施一系列项目,以更开放的模式、更宽广的思想、更包容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上海,让上海成为世界人才梦想、梦想城市、梦想之都。
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努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支点。上海各行各业都深感肩负着使命和责任。
上海正在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让上海因人才更加精彩,人才更加精彩。
浦东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
人才是浦东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源动力。浦东新区坚持聚集世界人才,积极建设高素质人才生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围绕强化人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浦东在国家、上海有关部门支持下,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具体来说,浦东新区利用标准创新提高开放,试点允许园区和孵化器作为用人单位申请创业许可;试点允许国内外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工作许可证;探索制定国际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制造、专业服务等行业的海外专业人员提供配套政策。
同时,浦东新区利用直通车机制提高便利性,率先开辟自由贸易区推荐、单位推荐等新渠道,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快速获得永久身份证;率先开展外国人才工资购买和外汇便利化试点,通过跨部门合作提供快速通行证。
徐汇的目标是构建人才引领发展的创新磁场。
徐汇以五型经济为方向,全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战略产业。徐汇区方面表示,人才创造力激活产业发展力。科技人才能带动产业发展。去年,姚期去年入驻徐汇滨江,虹吸效应强。仅徐汇滨江西岸智塔东楼就高能人才,落户顶尖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垂直硅谷。
此外,工业生态系统还扩大了人才朋友圈。徐汇深化国家大众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大众创新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TTO区域技术转移办公室成立徐汇资本,加强政府风险投资,为人才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研究生年增量计划向重点领域倾斜
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透露,教育卫生体系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还要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为城市人才招聘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我们坚决承担大党委的责任,帮助城市建设人才的战略优势。
上海依托国家试点教育综合改革和部市合作机制的试点政策,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每年向国家输送5万多名博士生和近14万名大专生。上海开展顶尖创新人才弹性学制和早期培训试点,依托市实验示范高中基础学科顶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训承载平台,通过高考保留独立招生批次,实施国家强基础计划。
在重点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布局和培训方面,上海64所大学和49个研究生培训单位布局建设了279个博士点、558个硕士点和大量专业点,涵盖了所有重要学科。研究生年增量计划倾向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关键领域。此外,上海大力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充分利用大学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人才培训,增加基础学科候选人推荐免试,增加新工程、新医科、新文科等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比例。开辟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渠道,完善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
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指出,为了招聘人才,教育卫生系统充分挖掘系统资源,为城市提供人才识别和人才保障服务。依托建立的全球人才数字肖像系统,准确评价各行业人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非学术评价。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继续优化应届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2015-202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增长49.48%。
11月29日,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发布通告:为贯彻本市相关会议精神,推进本市高质量人才高地建设,加大吸引人才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五个新城”建设招揽人才。经上海高校招生就业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放2021年非上海学生第二批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就业落户受理政策,试点在五个新城、自贸区新区就业。
使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重要力量
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要建设硬核技术,就必须有硬核力量。
航天科技作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命运的战略科技领域,必须自立自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坚持在国家重大工程主战场上识别、培养和充分利用领导人才,使忠于党、技术过硬、善于打硬仗的优秀骨干在铸造国家重要工具和耕宇牧星方面领导和指挥。围绕技术人才队伍,构建了以领先人才为主导、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围绕技能型人才队伍,构建了由技能型大师、高级技师组成的技能型人才梯队。
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使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重要力量,加强指导,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突破前沿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十年磨一剑。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依托重要基地和平台挑战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帮助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建设李正道研究所,汇聚一批全球优秀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此外,在上海的大力支持下,以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在环境交通大学和中国师范大学大湾地区建设包括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超过5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载体,形成了集聚效应,近500名教师和校友进入公园。
围绕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大学瞄准3 6新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五朵金花(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新能源、量子科技)创新高地。学校还坚持全球视野,标杆国际标准,实施平台引人硬举措。学校特别重视引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40岁以下97%,35岁以下76%。据悉,上海大学多措并举,千方百计聚集培养人才,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300。
编辑:陈悦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