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有影响力的美剧,估计很多人都会提到《火线》。2019年9月,《卫报》评选出21世纪100部最佳电视剧,《火线》排名第二。这个故事讲述了美国警察与犯罪团伙对抗的故事,在美国巴尔摩市拍摄,前资深记者和原作者大卫·西蒙作为制片人兼领衔编剧。
美剧《火线》的故事改编自大卫·西蒙的犯罪纪录片文学《凶猛的一年》。作者用纪录片技术,根据1988年作为实习警察深入警察局一年的调查报告写了这本书,真实披露了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和警察的执法行为,从而获得了1992年的爱伦·坡度最佳真实犯罪奖。
欢迎您继续关注评审小组,我们将继续为您提供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先生期待着在这个新专栏下为每个人提供高质量的阅读评价,并与新的优秀的书评家一起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凶年》(全2册)
大卫:[美]·西蒙
译者:徐展雄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年4月
作者简介:
大卫?西蒙(Simon D.),美国著名电视剧制片人、编剧和作家。前《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他的纪录片《凶猛的一年》获得了1992年爱伦·坡最佳真实犯罪奖。根据《凶猛的一年》改编的《凶猛的小组:街头生活》和《火线》已成为经典剧集,被称为美国戏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突出了美国戏剧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可能性。
评审员 001
blue sky
警匪剧拍不出来的现实
读完《凶年》恰逢弗洛伊德案件审理期间。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德里克.肖万跪下的镜头成美国种族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尽管肖万已被判刑30年,但这仍然无法掩盖美国警方暴力执法的现实。即使是州检察官也因为对方是黑人的不作为,甚至州检察官也因为对方是黑人而被问。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美国警察永远无法在美剧中展示一流的装备,破案也很快?
直到《凶年》这本书的出现,我们的外国读者才能从更微妙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社会撕裂的真实警察生活。
在公众眼中,美国警察都是《csi》,像《寻骨》这样有特色的全能人。黑钱胜地这样的污点警察也存在,但这些人物只是促进剧情发展的工具人。
《凶年》一年》始于巴尔摩一大早的犯罪现场。一切都是很常见的场景:骂人的警察,意义不明的线索,没有证明自己办案能力的侦探。很快,读者就卷入了作者大卫.西蒙密集又生动的叙述中。踏入巴尔的摩警局大门,闻到混着披萨和石棉的怪味,听着羊叫一般的电话响,漫不经心地将下一个任务记到卡片上。
1984年,西蒙作为《巴尔摩太阳报》的记者来到当地警察局的谋杀小组,作为一名实习侦探进行了一年的跟踪和观察。他和侦探们通宵值班,一起派出警察,聚集在门边记录审讯过程。
与西蒙一起工作的凶杀组警察特督特里.麦克拉尼后来回忆说,警察局的所有人都只是把西蒙当作玩具。后来,由于繁忙的公务和专业,西蒙就像墙上的苍蝇,悄悄地抓住了凶手的混乱。
因此,在西蒙的作品中,csi电视剧中的指纹、纤维、弹道分析等突破只是辅助工具。这里的法医和解剖学都应该参考警长的意见,所以他们经常因为结论与警长争吵。在他们看来,尸体不会说话,证据也不会作证。一切都取决于侦探的经验和推理。但不是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
和任何职场一样,警察局也有各种潜规则。《基本演绎法》中的贝尔侦探等影视作品可以集中精力收集证据,格雷森警监只关心案件是否尽快破案。各路人马分工明确,全力破案。实际上 巴尔摩警察局长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市长的政治任务。如何确保破案率?当年破案率较高,将去年12月的案件移至次年1月。如果案件破案太少,主管将在次年2-3周内全力侦破12月的案件,
最重要的是,并非每一个案件都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和全力以赴的破案。除了每年9到10起谋杀案外,警探还有几十起重伤案和两起积累案。以及如果破案率不达标职的困境。这和上班族的本质没什么区别。而且有些案件因为线索太少而成为永久悬案,逐渐被放入档案室或桌角遗忘。钓鱼人案贯穿全书,酒吧女被撞。永远放在档案里,成为每个侦探心中永恒的痛苦。
综上所述,在影视剧中,利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寻找线索的全能警察破获案件,为社会伸张正义的画面,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背后也反映了美国警的无助和悲伤,他们的心是多余的,但缺乏力量。这是美国戏剧永远无法表达的。
阅读成绩:10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Klein vandenLand
凶案组办案手册第十条规定,世界上确实有完美的谋杀
完美的谋杀,也就是说,不能破案的谋杀。没有凶器,没有物证,没有目击者,没有嫌疑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线索,破案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近于零。侦探不得不用可能会接到匿名举报电话来自慰,或者希望凶手能找到并写证词。·西蒙驻扎在巴尔的摩市警察局凶案组一年来学到的第十条规则来自凶案组的日常生活。
这不是苏格兰场。你看不到优雅的侦探和精力充沛的助手cp组合。这里的日常生活包括侦探们的脏话和昼夜颠倒、警察局的层次结构权力斗争、破案率下降、案件无聊、陪审团愚蠢、生活中接近异常的幽默感。
一个12月,为了获得证据,侦探们克服了信仰和道德障碍,下地挖掘尸体。匆忙过后,他们成功地将尸体抬下山进行解剖。他们接到了法医的电话。
警长,我有好消息,坏消息。
先说好消息。
尸检很成功。
坏消息呢?
我们挖错了人。
大卫·西蒙承认,即使是作家和编剧也需要惊人的想象力和娱乐精神来编造如此荒谬的桥梁。幸运的是,他只需要忠实地记录那些足够戏剧性的知识。完成《凶年》后,他被邀请写第二本书,卖掉影视版权,自己写剧本。他从当地收到了一些敌意,但更广泛的赞扬接踵而至。《凶年》获得爱伦·根据《凶年》改编的《火线》,坡最佳真实犯罪奖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剧。
与《火线》相比,《凶年》的视角是单一的,专注于侦探。大卫在书的开头指出了凶手的弱点:侦探们只能对一个案件做出反应,既看不到所有的真相,也看不到解决整体情况的能力。因此,火线在街角的销售纵向影响了警察局、法院和政府港口、教育、新闻和城市管理的全景发展没有出现在书中。
凶年对行业规则的深入讨论,是火线缺失的。书中的每一章,大卫自然会在案件发展的间隙嵌入到对特定话题的大规模阐述中。一些话题是没有观众愿意看但对于警探而言十分重要的琐碎,例如,加班费限额(某种意义上的最高工资)如何影响了破案质量,警探们如何通过操纵破案时间以完成年度KPI。其他人则试图纠正普通人从屏幕上学到的破案知识。例如,在第八章中,大卫使用了三页来解释人们中弹会发生什么(无论如何,他不会像电影中那样立即摔倒在地),然后谈论尸检法医的工作流程,然后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争议的话题。
在死亡超市看到尸体看到麻木的侦探如何为自己建立心理防线而不发疯?警察使用致命武器的瞬间决定是完全主观的。事后如何追究责任?米兰达警官和律师是保护嫌疑人还是罪犯?陪审团制度是灾难吗?
从大卫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显的警探视角。这也很自然。今年,他首先被当作玩具欺负,最后被当作侦探的一员。他接受指示,将一名公民压在车身上,笨拙地搜查了自己的身体。他观察了侦探,接受了他们的嘲笑,从他们那里学会了酗酒和脏话,见证了他们生活的变化。命运结束后,大卫仍然说他爱他的侦探。
我们可能不会像他那样爱上侦探,但我们可以相信,只要地上躺着一具尸体,无论男女的黑白地位,无论是否完美谋杀,侦探都会继续像书中那样公平一致地对待它。
阅读成绩: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迪潘
观察警探的日常生活,极其生动的现实质感
《凶年》是美国巴尔摩警局凶案组1988年全年活动的记录。今年,巴尔摩每三天就有两人死亡。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凶案组侦探的工作经历,他们的自信、困惑甚至绝望,他们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与同袍日夜相处的感情,也呈现了媒体、法院、警察局等相关制度运作的规律。
《凶年》有一些长篇现实主义小说的野心和格局,从来没有刻意渲染犯罪分子有多凶,侦探有多勇敢善战,从而营造出一种善恶对抗的好莱坞警匪片套路(作者在写作中多次嘲讽好莱坞电影的误导性)。它不是以单个案例为单位,而是以日记的形式平缓推进,直到结束。这种结构本身就放弃了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带来的恐怖悬疑。《凶年》并不强调某一时刻所谓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层层积累,反高潮。
对廉价趣味的舍弃,使得《凶年》极大地逼近了文学反映现实的限度——这正是警局工作的常态,几乎所有的警探都同时处理着几起凶案,案件侦破常常被繁琐的事务、警局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打乱;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案件最终能告破,其他的案件,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变成厚厚的卷宗被束之高阁。这本书贯穿于拉脱尼亚的女孩·金·瓦伦斯被强奸杀害的案件就是这样。虽然它已经成为一个红球案件(指公众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尽管主要的侦探在今年反复收集证据,推断案件,审判嫌疑人,但不幸的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扩大正义。事实就是这样,正义不会小步跑,它经常缺席。
警探们在《凶年》中的日常工作表现出极其生动的现实质感。业内到处都是黑话,侦探们残忍、政治不正确的言论也不少见,比如开尸体玩笑(伤口出血称为漏气,解剖尸体称为用餐),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语言,对女性的大男子主义语言等。,以及几乎每一页都有的粗话,构成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
巴尔摩警局谋杀小组的成员是一群勇敢的凡人,他们做西西弗斯工作,他们试图避免城市堕落,有时努力工作会有效,但从根本上说,他们无能为力。文章结束后,他悲伤地写道:
数字去年(1990年)……达到近20年的最高值。1991年1月,巴尔摩凶组平均每天都会收到一起谋杀案。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凶年》评价9.2分(满分10分)。《凶年》是一部犯罪纪实文学,作者在写作前花了一年时间深入警察局调查。真理是第一位的,在这一点上,《凶年》与犯罪小说不同。正如几位评审团所说,与悬疑气氛、精致的推理和戏剧性的情节相比,《凶年》凸显了美国侦探的真实日常工作。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解决案件时也会感到无助和悲伤。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申婵
校对 |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