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潮汕的火,年纪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小时候把稻草塞进炉口,所以我们经常说灶康和草。潮汕地区说火就是烧火做饭。据说潮汕方言是古代文言文的化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来自营火这个词。没有研究,我不知道。今天我想谈谈我小时候的汕头生活,而不是研究词源。
那一年,无论男女,每个孩子都有过几次经历。当时,稻草基本上是杂草,杂草,杂物等等。每年收割季节,田园里的稻草晒干后都会带回家储存,留下燃料作为火。只有节日鹅、炊卤等费时才愿意用木材。有时候,稻草不够,上山去割。我们的孩子,也会去田野、甘蔗园、麻园等地方捡落叶、杂草等,晒干也可以补充燃料。
每天早上,天才刚亮,就被父母催着起床。揉着欣赏,还没等洗刷,就得到了灶口。家里的炉子在屋外,我家在巷子里。在临钱(屋檐)下,有一个土灶,一门两锅,上面有烟囱通向屋顶。暧昧远人村,依依墟烟。每到三餐的烹饪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是一道奇观,那就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农家炊烟,真正的人间烟火。
许多孩子不愿意去,但是父母有办法,有时候兄弟姐妹会互相推诿,甚至轮流。在炎热的日子里,蹲在炉子旁边,身高几乎和炉子一样高。先拿出一小把稻草,在末端点燃火柴。稻草燃烧后,应迅速插入炉子。如果稻草太多,塞进去的稻草会再次熄灭。如果太少,火会在塞进去之前熄灭,所以你必须有技巧。刚塞进去的稻草,因为还没来得及完全燃烧,又会冒烟,呛得泪流满面。稻草燃烧旺盛时,可以呼吸一点,但全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迅速拿起葵扇,一边送稻草一边摇吹风。偶尔炉子会半途而废,还会吹进去,有时还会吹出灰烬,使脸脏兮兮的。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还将采用打开竹筒制成的吹火筒,偶尔吹一吹,火势会更旺。为了节约稻草,还要讲究炉火。有时候炉子里的灰烬堆积太多,要用棍子勾一些。还没勾完,棍子就着火了,赶紧抽出来泡在沟里。铁条做的铁钩也有用,但铁钳更多。但是我特别不喜欢用铁钳,又重又难用,很费力。炉口的锅通常是煮的,右边的锅是煮红薯、芋头等辅食,但更多的是煮红薯丝(猪食)。煮锅滚开后,要及时换两锅,这样才能同时煮熟。火灾过程中,要随时注意锅内的情况,及时揭开锅盖,防止锅内东西滚开后溢出,还要看情况加水。冬天,刚从被子窝里溜出来,还在发抖,有时会发抖,真的很不情愿,有时会和父母堵嘴,为什么我总是生气?相反,父母的责骂责骂,因为哥哥要去田里帮农活。一个人坐在火旁,照着通红的火,双手迅速靠近炉口暖和。反正火不是省油的工作,大家都不愿意做,但大家都做过。想着父母和哥姐在田里干活,大冷天,也很辛苦,心里不知不觉暖和了很多。饭煮好了,及时熄火,然后赶紧给田里的家人送顿仔(点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沿袭了几千年的人工搬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永不回归。虽然方便大家,但还是很怀念人间烟火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