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微信只能微微的相信
所有的社交平台都是只能微微μ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其实现在很可悲。心存善念是好的,但还是不可不防。这年代,我感觉就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麻蛋,我就是那个傻子,被骗过好多次钱。几百几千都有。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谣言几乎都是通过微信来进行传播,而同样是社交媒体的其他平台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研究谣言的文献众多,角度各异。不过研究者大致认同一个观点:谣言的产生首先与信息结构有关系。面对不确定的事件,如果权威的信息无法及时跟进或不足以消除大众疑虑,谣言就会填补这个空白,帮助人们建构事件的意义。
在没有权威信息之前,传播谣言能帮助缓解焦虑。所以社会心理学家涩谷保研究谣言的一本书名字就叫《即兴的新闻》(Improvised News)。谣言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 “ 谣言传播机会=事件的模糊性×重要性 ” 的公式也强调了这一原因。心理学家还关注集体记忆对谣言的形塑作用。作为一种口头传播或者准口头传播,谣言也有类似民间传说故事的固定模式和结构。因此,谣言和都市传奇、民间传说的界线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而在微信里大部分好友都是我们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占比很少,那么当我们看到一条信息,尤其是对于谣言或者假的转发求助信息来说,我们初衷其实是带着一种正义感,有点类似于道德绑架的范畴,觉得如果看到什么对身体有害,不转发都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样,所以基于好的出发点我们往往更容易忽视对信息的真实性的吧求证,而信息来源大多也是来自自己的朋友,更加直接默认了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认可!
所以以后我们遇到此类信息,尽可能多方面了解情况,很多谣言其实稍微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真相,对于任何我们不了解的信息保持敬畏,让谣言止于朋友圈!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只是微信只能微微的相信,QQ、微博、知乎、贴吧等等各种软件,网友毕竟只是网友,现实中的朋友都还有欺骗你的,何况是网络上的呢,你看不到他,他也看不见你,只能凭语言文字来想像对方说话时的表情、语气,说不定她对你甜言蜜语之时,而你只是她众多人中的一个。
有人讲我可以手机视频啊,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男扮女装的直播,你觉得视频通话又有多少真的呢?没有真正的接触,没有心贴心的交流,只能是微微的相信。
尤其是那些在自己生日、情人节、圣诞节等等一些节日疯狂加好友的女性,谎称自己的生日到了,作为朋友你难道不表示一下吗?如果你不给,她就会各种挤兑,你到最后真的没给她,她就将你拉黑了。如果你给了,那么恭喜你,她每次过节都会骚扰你一下,直到你忍无可忍,那么她捞到的也已经足够。
网络中的朋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心总是会变的,所以还是微微的相信比较好。
你们也曾被网友骗过吗?请分享你的经历,让其他人不要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