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赵云传》之所以篇幅小,根本原因是,历史上的赵云大部分时间是杂牌将军,惊天动地的军功几乎没有。
赵云最初跟随刘备救徐州时,只是部曲。入川到成都后为翊军将军。
刘禅继位,223年,赵云任镇东将军。可是在228年,一出祁山,赵云在箕谷因怕军需物资丢失,擅自做主离开而被曹真打败,再加马谡的街亭也丢失,搞得全军狼狈不堪,匆匆败退,被贬为镇军将军。
后来,再无大功。也就是说,他只当了四年多的正牌将军。
《三国志》原文是“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1、文中用的是“身抱”“保护”两个词,没有说“救”,也没有用其他表示困难、战斗之词。只能说是他在兵荒马乱之中无微不至地照顾了母子二人。
2、事后是将赵云迁为牙门将军,而“牙门将军”是只比“部曲”高一级的军官。属正常升职,没有因大功额外奖赏、破例升迁的意思。
3、佐证;在汉中,赵云救出黄忠、截粮草,有刘备赞叹赵云的话:“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没有曹操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三国志》是历史记戴,巜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演绎的三国故事。历史记载是比较简明扼要,它不会详细描写,但是它记载的史实其实都是一样的。
巜三国志.赵云传》仅记载赵云的出身及跟随刘备的由来,记载了曹操追击刘备于长板坡,刘备弃妻子南走,赵云抱刘备幼子(即刘禅)保护甘夫人,即刘禅母亲,刘备到了四川,赵云留在了荆洲。仅80余字;
而《三国演义》描写的长板坡大战非常精彩。主要描写了二个人;
1,是描写了赵云在曹操的万马军中几进几出(实际曹操人马轻装追击仅5000人,)突出了赵人孤胆英雄,不畏曹操的诸多军将的围追堵截,说曹操下令不准暗箭伤人,显示曹操爱猛将的心切;同时也突出赵云对刘备的忠真不二的仁人志士的美好品德;让后人十分崇敬;
2,是描写了张飞也是孤胆英雄。在曹操大军兵临长板坡时,张飞名下的人马仅几十人。他叫人在后面树林里拖树枝冲起的灰尘来迷惑曹操,曹操以为有埋伏,不敢进兵,张飞在当阳桥头立马横刀叫曹兵过来交战,吓得曹兵撤退的英雄壮举,让人民十分敬仰。
因此,这就是巜三国志.赵云传》与巜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的原因。
《三国志》作者陈寿有以下问题需探讨一下。一是立场问题,陈寿做了晋官,食的是晋禄,晋代魏,他敢客观公正地写书吗?二是陈秉承司马炎旨意立魏为正统,对曹操尊崇有加,为曹立的是纪,为刘备、孙权立的是传,尊卑即辩,高下可分。三是写魏人物传面面具到,齐备周全,篇幅冗长,记载详细,写蜀人物除刘备、诸葛亮外,其余非常简略,有魏将一人篇幅竟与蜀五虎将差不多,可见其偏颇之意。遗漏方面也是屡见,为此裴松之不得不拿出两倍多的文字来补漏拾遗。《赵云传》里《云别传》即是有力的补充。裴松之作为史官,掌握的史料应多于陈寿,而且裴是奉旨注释《三国志》,态度上应较为端正,他可不敢糊弄刘裕。四是陈寿是樵周的学生,其父又因马谡失街亭之战受连累处以刑罚。陈寿又被诸葛诞轻视,不被重用,樵周反对北伐,主张投降,于私来说对其著书没有影响?五是陈寿著《三国志》基本上是当代的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事实真相尚需时间的洗刷和澄清。凡此种种,应该说《三国志》也不是金科玉律,别动不动一切都向它看齐,倒刹了三国英雄的风景,不是有巜三国演义》演绎,谁願谈论《三国志》的人物啊!再说《三国志》哪有那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豪杰论英雄,比计谋赛智慧,都是小说《三国演义》魅力的驱使,难怪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
长坂坡之战肯定不如《三国演义》中那么精彩。
曹军兵力不同:《三国志》记载曹军“轻骑五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曹操有百万大军。
曹操的兵力是5000骑兵。刘备的兵力不详,但最后被打的还剩几十人是可以肯定的。《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与诸葛亮、赵云等五十骑走。”
过程不同,赵云救阿斗可能并没有发生战斗: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把阿斗背在身上,所以能从曹军中杀出,史书上对于“赵云救主”就只有一句话。
《三国志•赵云传》:“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免于难。”
也就是说,赵云不但抱着一个孩子,还带着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还带着女人,怎么可能和敌人的骑兵部队发生战斗呢?罗贯中也知道不可能,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把糜夫人写的“投井而死”,让甘夫人早就脱身,这样让赵云才没有了累赘。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赵云救主”应该就是赵云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跑路,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七进七出。
三国志赵云传结局
演义里没写他是怎么死的,在三国志里有写他是随姜维战死的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赵云)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赵广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也曾登场。见第九十七回:“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
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
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就令守坟。二人辞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