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学中医,有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app
我在用的比较好的两款中医类app
1.中医通
中医通以实用性、趣味性强、易掌握的中药记忆方法为重点,通过图片认识中药。
中医通还包括: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
中医通还包括:各类中医执业考试,包括中药师、中医执业医师等12大类考试题库。
中医通可以说是中医人员、医学生、中医爱好者必备工具。
2.大家中医
大家中医App主要包括两大模块:工作室和经典内容。
工作室内容包括:线上与患者沟通、发送问诊单、定制方案、在线购药、诊后随访等。
经典内容包括:药、方、经络腧穴、中成药、五运六气、董氏奇穴(董氏奇穴针灸学)、食材以及计量转换等;跟师抄方,传统中医临床的线上学堂。
我也在自学中医,这些年来也走了不少弯路。谈下我个人的观点,先学习涂华新伤寒论,然后在系统学习郝万山的伤寒论。脉学先学习姚梅龄的临证脉学十六讲,然后在学习张仲景的频湖脉学,这样学习下来会收获很多。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有哪里不对还请各位同行提出建议。
学中医可以分很多个层次,是要看自己觉醒觉悟到那个层次了,有的人悟性高,几本书几年就掌握了,有的则很多年很多书,也有人很多年都踏不进门。鄙人也在学中医,还在研修努力中,思想在逐渐觉悟,每每悟透一句经典都欣喜若狂。鄙人一路追寻倪宗师绝学,后来辗转学习过郝万山大师,大清才子唐容川,胡希恕大师,app最好的我认为只有小猿伤寒、大中医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截止目前感觉自己也是小有心得,小有所成,也曾为自己及家人治疗过一些疾病,最记忆犹新的是孩子高烧以往是布洛芬,而后从未再使用过那玩意儿。心诚则灵,只因为深深信仰,所以进步很快,昔日无法解释的现在也基本能解释了,并不是反对西医,而是中医真的太美,中国文化太美,不学习根本不会懂。从心发现中医太美,跟我一样爱好中医的人继续努力,把这份美好传递下去。
如果有基础,推荐看伤寒,金匮,温病,本草,脾胃论,黄帝内经,基础永远是高楼平地起的基石,然后看看明清及以前中医大家的医案,现代的医案就不要看了都是为了评职称乱写的!如果没有基础,推荐看看倪海厦的人纪系列,倪师能把你带进中医的大门,给你一颗大树的干,然后你再自己去充实自己的枝叶!
先入门,学基础,懂了点理论之后,学中草药,药理、应用、配方,学诊脉、学"四诊"、学临床。但,真正名医在民间,只有到乡下,访名医,拜师学,才能学成好中医。凭念书,凭书本,沒有用。
自学中医没什么捷径可走,记忆力夠强的话也得下五、六年的苦功夫,去读中医的各种工俱书,把中医理论学的会宗合运用了,在给自己或家人治病,但有些方子上霸道药,甚至是小毒药都得很小心的用,只不过对于热爱中医,乐于治病救人的聪明人来说,学好中医基础知识,能指挥好中草药的千军万马,驱除病魔造福人类,下些功夫吃点苦还是值得的。
学习中医的年龄是关键,年龄小主意力不能集中,年龄老忘性大,我认为三十到四十之间最佳段,首先学习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属性。在学习药名中的五味所属走的那经,药中的相生相克。必须有资料学习,反复看,有二年时间就能开方治间单的病,当然秘方不是学习得到的。我有本草备要有恒心壮志者可互相学习。
如果说app,可以试试“大家中医”。这个app适合作为工具使用。有中医古籍可供下载阅读,有常用的中药可以查询,有经方和一些知名的方剂,中成药,有舌诊,有经络,有一些医案等等。
除了app,头条或微信上,都有一些公众号,比较专业的,可以使用。如“悦读中医”,头条和微信都有,最早的定位是面向中医学子的,但现在也不是入门级别的了。只是你可以查过往的文章,一篇篇慢慢看。
如果你关心的是养生,也是有相应的公众号的。只是专业性要差一些,主要是一些“按图索骥”,实操的内容。有一个“达摩健康”,属于比较不错的适合更关注保健养生的人,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比较合适。也算比较正规的中医养生类的公众号了。
正规学习,可以找一些中医书籍,书店有卖的。自己去看,最好是一个系列的,你看着有感觉,容易懂的,比较适合你。最近看到过一套秦伯末的中医书,算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其中一本涉及医理和临症,《秦伯末临症指南》,应该是新中国最早版本的中医大家写的中医教材了。还有一本现代人写的,《医间道》,也比较浅显易懂。
至少要看一本入门级的中医教材,和一本中药方面的书,要系统的看。有所入门之后,再求深入。学好中医,中医经典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