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然而同一时期的洋务运动为何没能把中国带向工业化
1868年日本发生了著名的民治维新变法,当时的日本是欧洲例强的羔羊,大量不平等的条约签订,使日本国内从上至天皇下到仁人志士,都觉得日本需要翻身,需要变革,需要强大,以便摆脱欧洲例强的控制,放弃中国的治国理念,转而学习西方的工业革命,和例强的军事革命。日本变革的决心一确定,民治维新的新思想,在日本国内迅速贯彻,日本内阁派出了300多人,去欧洲访问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5国,历时三个月,引进和购买大批先进的生产线,聘请了各行业的洋人顾问,十年时间日本生产力大付提高,国力增强,进入了脱亚入欧的范围。
同时期的中国清政府,内部的有志之士也发启了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有李鸿章,恭亲王奕欣,曾国藩,张之洞等人。其终旨和口号为,学习洋务技术,为我利用制造,也派出几十人留洋学,学德国洋务制造,也先后建立起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造出老毛瑟步抢。
但此次洋务运动,只是有觉悟的,有新思想的中上层部分人士,其主流上层的统制者,跟本无动于衷,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想让社会和国家富强与进步,为了抵制改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暗中破坏阻挠,迫害进步人士,抽调资金等手段,使洋务运动停止不前,一场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完败,洋务运动被彻底葬送。
这就是中日两国基本同时学洋务,但取得的效果皆然不一样,一个更为落后,更封建的中国一至维持到新中国诞生。
我是燃血,我来回答。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工业化,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个对比,就能得出清晰的判断。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其前提条件是:
1、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对外贸易,提供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5、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出现,对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7、新兴产业出现,为工业化提供了启动契机。
综上可以看出,工业化是政治、经济、资本、理论、生产力革新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在短短二十年之内就强盛了起来,但洋务运动却没能改变大清朝的命运,这是因为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其实还有有着很多的不同的。
首先日本的国土很小,但大清王朝的国土面积很大。两个政府的体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日本二十年之内能完成的事情,在大清朝可能需要五十年才能改革完成,而且日本的那一套可能只适合小体量的国家,不适合大体量的国家,毕竟各国都有各国的国情在哪儿。
其次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能顺利实行,那是因为日本的武士阶层推翻了日本的幕府统治,拥立天皇出来主政。天皇在幕府时代只是一个象征,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可是现在人家把你捧上位了,你肯定要顺从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行新政啊。
可当时大清的洋务运动是在慈禧太后的监督下进行的,慈禧太后一直一来都是掌权派,而且思想比较保守,洋务运动在她的指挥下进行,就说明这个运动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一旦伤害了固有阶层的利益,马上就会被叫停。所以这就导致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仅仅是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本没有如同日本那样翻天覆地的效果。
再者,日本是岛国,孤悬海外,受到各方势力的影响很小。但大清是亚洲大国,这就导致大清时刻受到来自周围各国的影响,改革可以,但始终不敢大改,害怕一旦乱了,周围的国家趁虚而入。再加上当时历史留给大清朝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最后大清朝的洋务运动并没有达成日本那样的效果。
日本能走上工业化,主要是他们的精英上层们一致愿意向西方学习,再一个就是日本是单一民族,只要上层推动,下层不会反对。反而中国就复杂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厉害,以太后派和保皇派,太后这些顽固派占了上风。加上基层的老百姓并不关心。所以中国的工业革命必败,日本迅速的完成了工业革命。